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诗刊》等。
“人性论”: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人性。
——“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潮的差异与分歧。
京派
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其主要阵地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
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萧乾、卢焚等。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
——文学本质论。
(2)发展:宽容、多元多向。
“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五四“幼稚的生发期”)。
】(PPT上的)。
书】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关注乡村世界,去寻找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社会剖析派小说
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将小说创作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全景地再现中国社会现实,同时侧重从经济角度对社会进行观察剖析。
艺术上注重宏大的结构、重大的题材。
茅盾是开创者,吴组缃等是主力。
新感觉派小说
活跃在30年代上海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阵地有《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代表作家如施蛰存、刘纳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等。
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在上海的都市商业文明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更多关注人的潜意识的存在。
新感觉派承接了20年代张资平、叶灵凤的初期海派小说的余绪,下连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40年代的市民小说,是海派文学的重要阶段和支流。
通俗之余,更多了先锋文学的性质
东北作家群
30年代初从东北流亡到北平上海等地的一批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形成了“东北作家群”。
他们的创作包含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情感和粗犷的地方特色,富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