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2.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平均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
C.加法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D
【解析】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3.一般说来,()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
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
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归类,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5.“情人眼里出西施”主要是由于()产生的结果。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近因效应
B.光环效应
C.定型效应
D.明星效应
【答案】B
【解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
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被称为光环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是光环效应的体现。
6.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这说明它具有()的作用。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定型
B.消极
C.概括性
D.社会适应
【答案】D
【解析】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7.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马太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C
【解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这类现象称作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8.社会知觉,也称(),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2004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自我知觉
B.归因
C.自我评价
D.社会认知
【答案】D
【解析】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与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9.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2003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角色
B.印象
C.自我概念
D.图式
【答案】D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二、多项选择题
1.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B.投人所好
C.自我抬高
D.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答案】ABCD
【解析】印象管理的策略包括:①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②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③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④投人所好。
2.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
正确的表述是()。
[2003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B.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C.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答案】BCD
【解析】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
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
3.社会知觉包括()。
A.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B.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C.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D.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答案】ABCD
【解析】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
4.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中的加权平均模式,考虑了()这些因素。
A.是否处于中心位置
B.逻辑上判断各特征的重要性
C.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强度
D.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
【答案】BCD
【解析】加权平均模式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A项是中心品质模式主要考虑的内容。
三、名词解释
刻板印象[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考试2008年真题]
答:刻板印象指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这种印象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人的相似性被概括地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中并固定化时产生。
其特征为:①具有极高的稳定性,难以改变,即使遇到相反的事实出现,人们也倾向于坚持它,并以之去否定或“修改”事实。
②一般含有真实的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了解和应付环境,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起执简驭繁之效。
③会导致人们认识僵化,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新经验,常会造成认识上的过度概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