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一)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二)亲合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某些社会性的需要。
2、获得信息个体在孤单环境中信息来源很少,会产生不适应和不安全的感觉。
亲合使个体获得对其自下而上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高兴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共享快乐;痛苦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排解忧愁。
4、避免窘境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境下,如果无人做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这种情况下,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的需要。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悲惨情境也能加强人们的亲合动机。
对社会隔离(剥夺)者,比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等的研究表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和精神障碍的症状。
2、情结因素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态有密切关系。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3、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西方心理学沙赫特研究: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有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
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
2、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社会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
(二)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
很有把握的事情,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战性;无获胜机会的事情,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
这两种情况下,目标的价值都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应注意以下问题:1、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发现,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
此外,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可以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追求成功的热情较高;而过度管束和限制,会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
因此,从小就应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成年后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的基础。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高度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和成功的内容,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的氛围有益于其成员成就动机的提高。
家长给孩子选好学校读书,一方面是这种学校有好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有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研究认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获得更大的成功,追求在争取成就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高成就动机的个体的特点是:寻求能发挥其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信息反馈,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不太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
高成就动机者事业心强,有进取心,敢冒一定的风险,比较实际,大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
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按麦克利兰的说法,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这就是权力欲或权力动机。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不同人对权力的渴望程度是不一样的。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后者则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个体可能通过酗酒、斗殴和展示已有的权力等行为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是社会控制的需求。
个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控制水平越高,个体的优势越大,而社会生活中的优势地位会使个体具有安全感,能让他们取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其次是对无能的恐惧。
无能会让人处于不利地位,会引起自卑感,自卑感又会促使个体设法去获得补偿,而对补偿的诉求往往走向偏执,导致个体对极端权力和地位的追求。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出身很卑微的人,比较自卑的人,在获得机会后,疯狂的追求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原因。
四、侵犯行为侵犯行为(侵犯、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一)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评价指的是,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亲社会性质。
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伤害行为,即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存本能使人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来,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
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人只要活着,死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
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属于竞技、冒险等。
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身心健康。
社会认可宣泄方式,像体育比赛等,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
(2)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其生存意义很重要。
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物种能代代相传。
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可能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
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用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
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挫折主要是前者。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该学说的要点是:(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班杜拉提出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处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
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
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归因。
(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结唤起水平高的非特异性的情结唤起水平,会直接导致个体的侵犯行为的增加。
而特异性情结的唤起水平,也可能增加人们侵犯的可能性。
2、道德发展水平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就越难以发生。
3、自我控制能力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就比较容易发生。
4、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