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

(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对偏离的惩罚机制。

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偏向厌恶、拒绝和制裁。

(三)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

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一致性程度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

研究表明,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就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新,从众行为就会减少;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四)其他因素
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社会主张):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即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2、观众效应,即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的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现象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

他通
过实验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伴同、竞赛这三种情境中,竞赛时的速度大幅度提高。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实验。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美国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的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现象。

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如果个体的活动是相当熟练或是简单机械性的工作,他人在场则会提高动机水平,使效率提高,活动绩效出色。

相反,如果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很费脑子的,个体完成任务需要集中精力,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那么他人在场反而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使其活动绩效降低。

----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含的竞争动机,他人在场也会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

三、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意见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人的努力水平就越低。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有可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懈怠现象。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一)模仿的定义
其特点包括:
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即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样
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两类
有意模仿:指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即使他不了解别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但由于他觉得模仿别人可能获得好处,于是就在行为上仿照他人。

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较低。

(二)模仿的意义
模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位臵。

在个体成长的早起,这种作用尤其突出。

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3、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

(三)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其大致趋势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实际内容的模仿。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1、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社会的基本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2、塔尔德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最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这三个模仿律现在看来仍有一定的说服力: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

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体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

二、暗示
(一)暗示的定义: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暗示涉及三个要素,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

(二)暗示的分类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2、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3、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4、暗示和反暗示
按暗示效果,暗示可以分为暗示和反暗示。

前者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效果,即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会
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定义: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如下:
1、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相互转换,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2、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通过反复振荡和反复循环来引发强烈的冲动型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3、接受的迅速性:在感染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被感染者迅速地接受。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最常见的形式。

2、大众传媒感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发生在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

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相同的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又反过来加剧个体原有的情绪。

如:球迷闹事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