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及干预ppt课件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及干预ppt课件

情绪---干预医生的治疗方案,作出不利于康 复的行为
• 命中注定,丧失与疾病抗衡的信心
13
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
•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社会对残疾人藐视、怜悯的态度---患者消极 情绪
• 家庭成员对患者百般体贴的照顾,希望早日 康复,医治后不见有效,就开始灰心丧失,失去 信心,甚至采取放弃态度
• 患者自身入院后---环境陌生、疾病威胁、缺 少信息、丧失自尊、不被重视,这些都会影 响患者康复。
• 脑血管病患者,A 型性格者占优势
• A型行为的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 奋,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和脑皮质功能 失调,诱发脑卒中发生。
• A 型行为是指有时间紧迫感,敌意常备,竞 争性高,反应快速的行为方式。高血压、 冠心病经证实分别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A 3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脑血管病的发 生!
• 个体对事件所表现出的消极的应对风格对 应激的结果有重要影响,可加重生活事件 对个体造成的影响,易使负性情绪持续存 在或导致个体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
• 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多采用屈服为主的消 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面对为主的积极的 应对方式。
• 研究同样显示脑卒中患者的应对方式问卷 中自责和退避的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
• 在脑卒中的6 ~ 24 个月是抑郁发生的高峰, 症状大多持续6 个月。
• 急性期: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环境变化所 18
• 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多因素: • 生活事件的应激
• 2.抑郁型---女性较多 • 3.乐观型---60 岁以上患者偏多,盲目乐观 • 4.依赖型---70 岁以上老年人偏多,处于康复
期间最多,
16
脑卒中的心理障碍类型
• 精神病性障碍:对异常心理表现丧失自我辨认能 力,不主动接受治疗。
• 心境障碍: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
• 疾病否认:患肢否认、左右失定向,实用症患者更 易出现。
• 社会心理因素分两大类:慢性压力和情绪障 碍。
• 慢性压力包括:工作压力、婚姻压力、社会 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等,
• 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敌视和愤怒,这些因
素的负性效应可以通过行为途径,如不健康
的生活方式和生物学机制(内分泌紊乱、自
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代谢异常、炎症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液高凝状态等)直接参与心脑血管病的发
• 神经症性障碍:烦恼、紧张、焦虑、头痛、恐惧、 强迫、疑病、失眠或睡眠颠倒
• 人格改变:偏执、强迫、人格分裂、戏剧性人格 等。
• 生理障碍:心理原因致进食障碍、心悸、出汗增
多、尿频、神经性呕吐等。
17
卒中后抑郁
• 生物致病原因:病灶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 能( NE) 和5 - 羟色胺能( 5 - HT) 神经及其 通路,使这两种递质低下所致抑郁。但是 与生理性抑郁症不同,脑梗死后抑郁通过 心理干预很快好转,焦虑情绪也转轻,因 此考虑脑梗死后导致的NE 和5 - HT 失衡是 暂时的,容易恢复。
病过程。
4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脑血管病的发 生!
• 情绪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诱因已成事实,消 极情绪是重要诱因
• 近期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加脑梗 死的发病危险: 负性生活事件多的患者,脑卒中发病率也增高, 二者成正相关
• 具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患者,患脑卒中风险性增 高,且二者之间可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能互 为因果,互相加重
• 社会支持系统增强自我心理防御能力,消 除或减轻应激所带来的精神紧张。社会支 持是应激与疾病之间的重要的中介因素
• 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 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
• 缺乏社会支持的个体容易遭遇负性的生活 事件,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负性情绪 易于产生并持续时间较久。
7
• 应对方式
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发生关系 的可能机制
• 长期慢性压力和情绪障碍使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过度兴奋
•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神经 内分泌系统改变和脑皮质功能失调,诱发脑 卒中发生。
• 心理应激可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皮 质醇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导致 脑卒中发生。
• 医源性因素的影响
14
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状态
• 焦虑和恐惧: • 悲观心理:青年卒中较老年者发生率更高。 • 依赖心理: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 • 敏感心理: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 • 求知欲心理:
15
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心理分 型
• 1.焦虑型---60岁以下居多,紧张、担心、 疑虑、求医心切。
5
社会心理因素对脑卒中患者发病 的影响
• 个性: • 艾森克人格问卷: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
外倾行为, 精神质和情绪不稳定的特点。 高神经质个性可增加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心 理紧张度, 应激反应易于产生并持续时间 较久。 • 个性可能是通过血压、粥样硬化增加卒中 的危险性, 从而促进脑卒中的发生。
6
• 社会支持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及干预
1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天 气; 可控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 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
2
A 型行为是脑血管病独立危险因 素?
• 在A型行为型式的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率增高, 且出血性脑卒中更多见,说明A行为是导致人 群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9
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 的相关研究
• 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躯体化、强迫、抑 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 模,人际关系低于正常人;
• 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维度分高于中国 常模,内外向和精神质维度分低于中国常模;
10
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社会心理因 素和负性情绪的对照研究:
• 简明智能状况检查表(MMSE) • 生活事件量表(LES) •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 艾森克个性问卷 •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11
脑卒中后心理障碍发生率高
• 不进入角色 • 外向投射性心理反应:绝望,急躁和责怪 • 内向投射性心理反应:消极,抑郁,自卑、自

12
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
• 认知活动的影响 : • 否认疾病:侥幸心理,求医诊治不及时,延误
病情; • 过分强调自己的患者身份:不重视自我调
节和自我训练; • 文化程度高,自我意识较强,感觉良好,有偏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