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摘要】本文在分析公权与私权发生冲突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途径。
一方面,要加强对公权力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要完善私权的保障制度。
最终达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关键词】公权;私权;和谐构建公权,也称公权力、公共权力。
是指公共组织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与个人的力量(社会影响力),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
这个公共组织往往表现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准公共组织。
私权,也叫私权利。
私权是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甚至国家,在自主、平等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在我国公权相对强大,私权相对弱小。
但私权并非是“小”的、“私”的,而恰恰是“多”的、“广”的、“本”的。
它是正常地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和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种“生活”权利,它们是自主、自由、平等的,正常状况下不需要公权介入。
只有出现了私权的被侵害、违法和冲突时,才由公权来帮助保护、裁决、制裁。
但是,公权对私权的这种保护、裁决、制裁的度很难把握,容易造成对私权的侵犯,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频发。
因此,加强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意义重大。
一、公权与私权冲突的原因公权与私权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权滥用(1)公权具有自利、扩张的本性。
私权利是本体,公权力是私权利的代理,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私权自利是直接的,而公权自利必须是间接的。
因此,公权利与私权利是同质的。
私权利自利是不证自明的。
自利是主观意识,利他是客观效果。
主观上利他的意识是自利能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的外溢。
因此公权力天生就有自利的要求。
公权力还具有扩张性,因为公权力意味着权力持有者对物、对人、对政治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公权力越大其可支配的资源就越多。
(2)公权力运行规则不严密、不规范。
一些公权力配置不合理,使得一些部门和单位权力过大、过分集中,乃至形成公权力垄断。
有的权力主体明确,而责任主体并不明确,擅自决策、违规操作等权力失范行为难以惩戒。
(3)滥用公权力的风险小、成本低。
故意违规操作滥用权力,除了能捞到好处、得到实惠之外,重要原因就是现行法规对滥用权力缺乏完备而有力的惩治手段,惩处率太低,使得一些人胆子越来越大,公权力失范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4)民主程度低,公开不到位。
公权力运用是否得当,与民主、公开的程度有关。
民主程度高、范围大,集权、专权现象就少一些;公开内容多,公开面大,公权力失范的现象就少。
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现行公权力运行过程中民主程度很低,公开事项有限,群众参与、“阳光作业”面较小,公权力失范的存在就在所难免。
(5)监督制约机制不科学、不健全。
法治社会必须对权力加以监督约束,但当前我们在这些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监督体系、监督氛围没有形成。
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等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二是监督机制作用不大。
下级或同级纪检监察机构监督上级或同级党委及主要负责人,是自家人监督自家人,徒有虚名,即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有时也是睁一眼闭一眼,震慑作用不大。
另外,在传统行政执法观念上存在重公权而轻私权,重公益而轻私益等问题,以致公权力被滥用,私权益被侵犯,最终公共利益被损害。
2、相关法制不健全我国虽然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授权并控制公权力的运行,但现实中仍然存在某些领域无法可依及现行法律不能适应新情况的问题,行使公权力与保护公民权利的冲突往往体现在修法过程中。
一方面社会秩序需要公权力来维护,另一方面公权力的行使却存在着损害公民权益的可能。
这种修法过程中的表现,使得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是否会因为强调对公民权益的救济而束缚了手脚?规范公权力的法律若不健全,势必导致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犯。
而当公民权利被侵犯却得不到有效救济时,公民便会觉得法律苍白无力。
3、公民私权意识薄弱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相对欠缺。
对于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不知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或是忍气吞声,或是自认倒霉,更有甚者采取过激行为来保护自身权益。
所以,私权意识欠缺也是产生公权与私权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私权能否滥用?答案是否定的。
公权滥用,会遭受到一定的制裁,私权同样要受到限制。
现实中,也有部分私权维权过度的行为,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私权救济制度还不尽完善,权利人不得不采取过激行为来维权。
因此,私权救济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公权侵犯私权的原因之一。
二、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构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必须从限制公权和发展私权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达到二者的平衡与协调,否则将是一条腿短一条腿长。
1、加强对公权力的规范和限制公权力运用不当与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是相悖的,该如何限制公权力?要从教育、法制、监督和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标本兼治,遏制公权力失范。
(1)树立公权尊重私权的观念。
一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观念。
首先,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我党一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更要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必须为民所用。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必须做到:要加强权力观教育,正确认识权力的性质。
领导干部应牢记自己的使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
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要求领导干部管好自己身边的人,防止他们利用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要增强法治观念。
只有树立对法治的信仰,才能更好做到“权为民用”,法治政府建设才能有更坚实的基础。
首先,加强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要求国家公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
其次,加强法治观念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需要。
近年来,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问题比较突出,部分领导干部不注重提高法律素养,法治观念不强是导致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
所以,必须不断对党员干部进行法治教育,这样不仅能提高其法律素养,树立法律至上观念,而且能够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
再次,加强法治观念是实现程序公正和公平正义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规则、环境、条件和发展的机会。
(2)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要限制公权力,除了权力自身的约束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外部的监督与制约。
当前要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司法监督,健全法律监督体系。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最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关是人大与检察机关。
人大通过其立法权、政府首脑的任免权、政府工作报告的审核权来规范政府行为。
检察机关通过检察权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监督,如抗诉权、申诉受理权等,但只限于刑事案件中行使国家公诉权。
近年来,湖南、广东等地的检察院坐上了行政“原告席”,环境公益诉讼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表明,检察机关的公诉权可以发展到行政领域。
另外,在环境污染、房屋拆迁、占用土地等方面,政府的很多行为是违法的,应该受到法律追究,却没有合适的主体来起诉,所以检察机关作为监督机构,发挥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应当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当然,国家还应在纪检监察、审计、行政复议、诉讼方面健全对公权力行使的监督机制,使监督权之间形成有效制约,权力和权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我国现有的非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主要有社会舆论、公民和社会团体的监督。
新闻媒体是人民和法律的喉舌,无论任何人、任何机构侵犯了人民的利益,违反了法律,新闻媒体都有权利也有责任将之公诸于众,并给予批驳。
公民对于公权力的监督形式主要是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提起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这是一种间接的监督,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司法权的介入。
因此,只有扩大公民的行政诉权,才能使公民的监督权得到完善。
社会团体主要代表了一种社会群体的权利,它一方面与私权利相协调,防止私权利滥用而损害群体利益;另一方面又与公权力抗争,维护市民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防止公权力的侵蚀。
三是完善制度和体制改革。
首先,要从制度改革入手规范公权力。
制约公权力失范必须靠制度作保证,通过制度才能对公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其一,要建立权力责任相适应制度,明确领导者的权力范围和其应承担的责任。
使领导者对自己行使权力的行为和结果真正负起责,达到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统一,逐步扭转只行使权力不负连带责任的状况。
其二,要健全公权力监管制度。
要完善组织巡视检查制度。
通过明查暗访,掌握领导者权力运作情况。
要坚持组织对个人的谈话制度。
通过任职谈话、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形式,教育干部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及时纠正滥用公权力行为。
要健全评议考核制度。
通过日常考察、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形式,考核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民意情况,把权力运用由为领导负责导向为为民负责。
其三,要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
首先要加快立法。
针对公权力失范问题,要进行权力配置专题研究,科学界定权力范围,法定权力运行规则,适时调整不合时宜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
要把握重点,对权力过分集中的权力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权、放权和裁权,努力构建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环节权力框架。
要积极研究探索权力运行法制化、程序化的途径和办法,使权力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可行。
要严肃执法。
公权力失范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失去了法制的强制性和严肃性。
因此,严肃执法是把廉政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的关键,必须狠下功夫。
对于执法犯法问题,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其次,要从完善体制入手规范公权力。
其一,要进一步完善纪检机关的机构设置、理顺纪检机关的领导体制,可实行全系统条线管理,实施垂直领导和对下监督,按权力部门类型组织巡视组,派员进行监督检查。
其二,要建立权力监督联系机制。
组织人事部门、财政审计等资金管理部门、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分析研究权力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三,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纳入议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情况进行实实在在的监督。
2、完善私权制度保障(1)加大私权保护的立法工作。
国家立法机关在立法项目中加强了对公民私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和老百姓休戚相关的民生领域立法进一步得以加强。
法治的实质就是要规范公权、保障私权。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合法私人财产”,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强调了对作为私权的公民财产权、公民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就集中地表现了法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