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家庭暴力法》出发看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之建构【摘要】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该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公民大多对此抱以较高的评价,但是也有一些人担心,国家公权力介入到家庭暴力的防止之中,可能会造成公权对私权的过度干预,从而侵犯私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反家庭暴力法》出发,发表国家法律体系中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建构的看法。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法公权私权和谐关系一、公权含义与特征(一)含义:所谓公权力是指公共组织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与个人的力量,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
这个公共组织往往表现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准公共组织等。
公权力是国家的主要象征,也是国家一切职能活动的根本前提。
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社会,把公共的权力变成支配公共的权力。
(二)特征:(1)从主体上看,公权力属于公众而非某个个人。
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公权力的核心内涵。
所谓公共性指的是一种公有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2)从客体上看,公权力应该指向的是公共事务。
纯粹私域的事务不应该动用公权力去干涉,否则,就是侵犯了私权。
(3)从功能上看,公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公权力是承担着公共责任并且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否则,公权力就很有可能变成私化和私有。
二、私权的含义所谓私权,也叫私权利,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
这种个人权利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公众的政治参与、经济收入、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环境质量以及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取与保障等方面的权利。
私权的主体一般包括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
三、公权与私权的联系(一)公权和私权是法治社会的两大基本权利范畴。
一般认为,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是法治的最根本的要素,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公权和私权都是基于民主程序、按照法律规定产生和行使,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护。
私权是私人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但公权的行使也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二)公权和私权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互相协调方可构成法治的基石。
一方面,私权有赖于公权的保护。
私权主要涉及到个人利益,但是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行使,不然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
比如言论自由权属于公民私权,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地、不考虑社会影响地发表一些伤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谣言。
并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私权要通过公权的行使才能得到保障,比如某人作为债权人将恶意欠债不还的债务人告上法庭,法院通过强制力使得债务人归还账款,这就是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私权。
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强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保护私权方面的职能。
公权的正当行使创造和维护了社会秩序,最终有利于私权的正当行使。
公权行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秩序。
如果公权过于疲软和不作为,不能在创建秩序方面发挥作用的话,私权也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另一方面,公权和私权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比如在社会治理中,单靠政府的力量往往很难将社会治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好,政府可以适当选择放权,充分尊重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此时的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是引导与发展的关系,公权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私权自主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公权与私权的合作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四、公权与私权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权利,难以避免地引起和加深了公权与私权的冲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公权侵害私权。
公权的产生是由于公共生活的需要,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保障社会基本秩序的稳定。
但是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公权行使者由于有意或无意地操作不当,从而侵犯私权。
公权滥用是指公共权力掌握者在权力行使过程中,超越权力界限造成个人、企业或社会组织利益受损以满足自身越权目的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公权滥用主要表现为权力行使的范围过大,权力行使的手段不当,权力行使的力度不够,权力行使的目的错误等。
(1)权力行使的范围过大。
任何权力都有其边界,公权掌握者必须在其范围内行使,而许多公权掌握者由于私欲膨胀,加之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难以对于形成威慑和制约,可能会超出法律规定的方向、范围、强度,背离了公共权力行使的公共利益目标,侵害了私人权利。
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公权掌握者往往会对现有的权力范围不满意,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越出自身的权力范围,追逐自身的利益增殖,致使私权受到损害。
(2)权力行使的手段不当。
公权行使不仅应在法定的范围内,还应该通过法定的程序行使。
如果权力掌控者故意违反法律规定程序行使权力,或是由于对权力行使的错误认识而不能正确行使权力,也会造成公权的滥用。
社会上不乏有警察暴力执法、城管暴力执法等新闻,这是公权行使者行权手段不当造成的后果。
(3)权力行使的力度不够。
公权设立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权力不作为也会使得公共利益受损,有违权力设立的初衷。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腐败问题的大力整治,使相当一部分官员由‚乱作为‛变成了‚不作为‛。
因为‚有作为‛在反腐高压之下是没有‚油水‛可捞的,并且可能一不小心就涉及腐败问题而丢了官位。
一些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干脆选择‚不作为‛,不作为就不会犯大的错误,从而可以苟延残喘。
但是官员对人民的利益臵若罔闻,对待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玩忽职守也是变相地侵害私权。
如果企业需要手续的审批才能开业经营,而相关部门就是压着不处理,这就导致企业迟迟难以开张,甚至错过市场机遇。
公权的不作为不仅导致私权受损,也会最终损害到公权本身。
(4)权力行使的目的错误。
设立公权的目的是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权力行使者在公共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将公权异化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所谓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得私人利益的行为。
简明的说就是公共权力的私有化。
腐败的实质是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是权力与金钱的交易。
(二)私权滥用,侵害公权及其合法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的权利意识无限扩大,私权急剧膨胀,由私权淡漠转变为私权狂热,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私权的传统,导致私权缺乏理性的支撑,引发私权滥用。
权利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行使受到法律的限制,这种限制是为了保证对其他人权利和自由的应有的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明确了对于私权的保护,但是也明确表示私权的使用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公权。
私权滥用,会干扰公权的行使,影响国家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的办事效率。
同时私权滥用侵害了人们对于公权服从的价值和心理基础,引发他人效仿,使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影响公权的合法性。
五、家庭暴力成为“私事”的原因(一)家庭暴力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几千年的中华法系的法律传统中,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以恢复周礼为政治理想,提出‚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力图建立以‚礼治‛为核心社会秩序。
古代司法实践中,早期的秦朝对于以卑犯尊比以尊犯卑处罚更重,同时规定了不孝之罪,强化了家长权威。
西汉以来,以礼统法,出礼入刑,出现了以礼为主导的儒法合流的法律文化。
礼的核心强调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即三纲。
家长除了对子女具有婚姻决定权和财产支配权之外,也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惩罚权,在封建统治着看来,家有怒笞和国有刑罚是等同的。
封建时代的法律是禁止丈夫殴打妻子的,但是夫妻之间发生人身伤害则对妻子的处刑较重。
也说明了家庭层面,夫妻的地位远不是平等的。
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夫权思想、男尊女卑以及‚三从四德‛观念仍然或轻或重地植入在当今许多人的脑海中。
一些男性认为自己一旦娶妻,就对妻子拥有所有权,妻子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臵,当然包括打骂责罚。
(二)家暴牵扯感情因素。
家庭暴力并非一般的治安问题,还牵扯到双方的感情因素,因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他人不好干预也难以解决,执法机关公权力的不当介入有时甚至会恶化事态。
相当一部分人秉持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事务的观念,并且国家公权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对家庭暴力进行积极的介入但实际上家庭暴力并非私事,公权力应该对其进行干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六、家庭暴力不是私事,应受到公权力干预在曾经的中华法系时期,家暴确实是古代意义的私事,毕竟宗法制度下的每一个家族家庭都有族长家长,族长家长对于族人家人都拥有除了杀害以外的惩罚权力。
家暴在中国古代家庭中是父权制的具体表现。
在曾经的罗马法中,家暴也是古代意义的私事,家长权是罗马市民法赋予每一个男性家长(市民)的权力,家庭成员只是家长的附属人格。
家暴在古罗马也是家长权的具体表现。
然而,随着法律的现代化,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会内部的森严等级统统被打破,基本人权(人身、名誉、身份)得到现代国家强制力的支持。
现代法律体系中的私事,已经限缩到物权、债权两方面,人权已经由民法、刑法、行政法乃至宪法齐抓共管,已然不再是单纯的私事。
(一)家暴侵犯基本人权。
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这是侵犯了基本人权,违反了个人意愿,更违反了相关的法律。
家庭暴力不能因为有“家庭”二字就可以无视或淡化。
婚姻从个人意愿是私事,双方完全自愿、并且男女平等,他人无权干涉。
从法律角度上,婚姻是公民个体的社会行为,婚姻关系必须合法,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但是当家庭暴力发生时,就产生了一种加害人对受害人的一种不平等关系,也就是说,婚姻关系的基础受到了威胁,而这时公权力的正当介入可以促进正常婚姻关系的维系,保障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将公权力介入到家庭暴力中是构建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家庭暴力后果严重,除受害者身心备受摧残之外,也是引起离婚和受暴妇女‚以暴制暴‛产生杀父行为的重要原因。
家庭暴力更为深远的后果是目睹儿童身心遭受严重伤害,并可能成为潜在施暴者,使暴力手段代际传递。
因此,以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有效规制家庭暴力,保护弱势群体的人权,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七、反家庭暴力法简介(一)《反家庭暴力法》颁布的背景(1)家暴的普遍性。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大约30%都发生过家庭暴力,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伤害的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是家庭关系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往往处于不能反抗,不敢反抗,反复受害的境况。
家庭暴力对受害人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巨大的,使受害人承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对未成年人更是影响其形成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和睦的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家庭暴力施以法律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