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中心、灭亡思考:为什么说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历史进步?二、商朝:奴隶制的发展1、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奴隶制的发展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1)井田制:①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性质: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内容:A土地所有:土地属于周王所有B土地分配: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C条件: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①性质和目的:西周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奴隶制统治②内容A分封对象: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B被分封者义务: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③分封的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④作用: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思考: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3、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思考: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农业和畜牧业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农副主品?)记载:甲骨文和《诗经》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 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1、青铜器:①是商和西周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②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③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④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⑤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5、漆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艺来装饰车.三、商业交通和城市①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②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
商民善经商,后世称经商之人为“商人”;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③西周:交通更发达,有几条宽广的由都城通向全国的大道;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
二里头夏都遗址已具有一定规模.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基本特征①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1、春秋争霸(1)战争背景:①周王室势力衰落,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
②生产力发展,诸侯国政治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的理由)③少数民族入侵,为诸侯争霸提供借口和机会。
(2)目的和性质:目的见课本;性质:奴隶主争争霸战争(3)表现A:齐桓公称霸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标志:葵丘会盟(为什么葵丘会盟成为齐桓公称霸的标志?)B:晋楚争霸①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C:吴越争霸①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战争的性质?)(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之争: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马陵之战(4)秦赵之争: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3、如何对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评价?三、民族融合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原因?二、社会经济表现(1)农业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冶铸业: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
莲鹤方壶是珍品。
漆工艺:夹芝技术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注意西周就有了纺织品)煮盐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酿酒业: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注:商周就出现了酿酒)《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中原市场形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城市繁荣: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商业发达人口众多,多以政治中心发展起来)(4)新的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兴起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过程: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土地的剥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二、春秋社会改革1、背景: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新的剥削方式出现,为增强实力,增加税收,承认私田。
2、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3、目的(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直接目的:增加收入)4、内容:用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成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5、代表:(1)齐国:相地而衰征”(2)鲁国“初税亩”三、战国变法(1)背景: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实行连坐法(影响?);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影响?)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影响?);燔诗书而明法令”(影响?);统一度量衡(影响?);废分封,行县制(影响?);废除井田制(影响?)。
评价:积极: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不足?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一、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二、主要思想家代表:A:春秋时期1、老子①道家的创始人②著有《道德经》③观点:哲学上: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不足:唯心思想2、孔子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主要观点及贡献(1)政治:仁:“仁”是其思想的核心;“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2)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3)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③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B战国时期:(1)百家争鸣:(形成原因?)(2)代表: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②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
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③道家:庄子: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④法家:韩非子:认为今胜于古;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文学1、《诗经》:(其价值,记录时间,内容组成,意义)2、屈原:“楚辞”离骚》最著名。
3、诸子散文:四、艺术绘画:1、《妇女凤鸟图》《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思考:绘画成为一种独立艺术是何时?)2、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3、音乐: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
五、科技1、天文:①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光学八条)。
3、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
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第二章第一节秦朝的统治一、秦的统一(前221)1、条件:(见教材)2、经过:①灭东方六国(前230一前221年),统一中原。
②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修长城:目的及作用?)③南攻百越,设三郡(思考:哪三郡?为什么会修灵渠?)。
3、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4、历史意义:(见教材)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1)政治方面: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三公诸卿制(三公名称及职责?)。
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最早实行?)③颁布秦律。
(2)经济方面:①实行土地私有制,编户籍,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方面①书同文(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作用:(见教材)三、秦末农民战争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2、领袖:陈胜、吴广(前208年)刘邦、项羽3、主要经过:①起义(前209年)。
②建立张楚政权③秦朝灭亡(前207年)。
4、历史意义:(见教材)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一、刺史制度1、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