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先秦*阶段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导与练》第一轮P2)考点一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因此对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就行,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一、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1.建立其意义:禹建夏朝(阳城),启继承禹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中国进入奴隶社会2.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武装、官职、监狱、刑法3.暴政而亡:夏桀暴虐,商汤灭夏 P4二、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1.盘庚迁都:商朝中期,盘庚迁都到殷,从此稳定,商朝又称殷朝2.神权统治:人祭和人殉(P5)3.武王伐纣:(1)重要战役: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2)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奴隶主暴君的战争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1.井田制(性质、义务)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政权,维护统一;(2)内容: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②诸候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3)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4)瓦解:西周后期随着王室的衰微,出现了诸候争霸的局面,分封制瓦解3.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前841年)P5;(2)幽王亡国,犬戎灭周(前771年)P5考点二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前770-前221年)知识点:诸候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前476年)&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前475-前221年)一、诸候争霸和兼并战争(一) 春秋争霸(原因、目的、主要事件、影响):1.目的: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支配其他诸候国2.齐桓公争霸(公元前7世纪前中期):(1)基础:通过管仲改革,成为东方强国;(2)过程:用“尊王攘夷”旗号,联合黄河中游诸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霸主;(3)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周王室承认其中原霸主地位.3.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楚王问鼎)4.吴越争霸: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霸主(卧薪尝胆)5.影响:(1)消极:春秋无义战;(2)积极:有利于区域统一,加速分封制的崩溃,促进了民族融合(二)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1.三家分晋:韩、赵、魏P132.田氏代齐P133.战国七雄:图P134.兼并战争不断:⑴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P13;⑵秦赵:长平之战P13二、民族融合(P14)1.分布: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2.主要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改革(P14-18)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此时的改革和变法一、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一)农业:1.铁器使用:西周末已使用铁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家具逐渐普遍使用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2、牛耕:提高了耕作效率,是我国农技史上的动力革命3、水利:(1)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二)手工业:重点掌握《考工记》(三)商业和城市:掌握商业的特点、主要城市及其地理位置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要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并进而分析其对上层建筑的影响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大量荒地被开垦2.表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交给国君,并采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种田的人转变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3.结果:战国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大都被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此知识点是重点掌握的内容,重点掌握变法的内容及评价1.春秋时期的变法:(1)特点:用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确定下来(2)事件: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都逐步承认土地私有(目的、后果)2.战国时期的变法(背景、目的、性质、事件、意义):(1)原因: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政治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2)代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3)结果:在变法运动中,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候国确立起来.3.商鞅变法(P17-18):(1)开始: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2)主要内容:P17(3)作用和影响: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措施在秦国延续下去,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
考点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P19-23)知识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1.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 (《导与练》第一轮P4)> 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因素:大变革时期,社会各阶层对社会转型的看法、主张各不相同。
> 教育因素:教育的兴起> 人才因素: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重视人才2.百家争鸣P19-21: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3.文学、艺术、天文、物理、医学、(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导与练》第一轮P6)⊙经济:废井田,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政治制度:分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结构:世袭→流动⊙文化思想:贵族→民间⊙民族关系:融合第二章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年)*阶段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导与练第一轮P15)* 政治:秦汉时期是封建大一统时期,开创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民族关系:边疆得到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文化:思想统一,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居世界前列.考点一秦朝的统治(前221-前207年)知识点: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起义一、秦朝的统一与灭亡*重点掌握秦统一的条件和意义,一定要注意秦统一过程中对越族的管理1.条件:①经济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②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④嬴政个人因素。
2.经过:灭六国,征服岭南,击退匈奴,完成统一 P253.意义:①结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③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和交往提供了条件.5.灭亡原因:秦的暴政6.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重点掌握其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措施,并正确分析其积极意义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P27-28)考点二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一、两汉的经济政治制度1.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汉承秦制:A.继承秦朝的皇帝制;B.继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继承秦朝的郡县制有所变化:A.废除秦朝苛法;B.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C.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D.在地方同时推行郡县制和封国制;E.编户齐民,加强对百姓的控制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1.行分封制的原因2.国问题的弊端:王国名义受朝延节制,实与割据无异,威胁中央集权。
3.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推恩令”“附益之法”三、选官制——察举制(发展过程)1.西汉:(1)建立: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2)选官制度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3)作用: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察举成为两汉时期选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2.东汉:察举制重孝廉一科;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物发展,声望影响被官僚家族支配,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发展起来四、编户齐民(按人口和资产的多少为标准征税)(1)含义:西汉政府为了控制与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兵役的依据。
那些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2)特点:A.政治: 行政管理制度;B.经济: 赋税制度[田租(按亩纳税,交纳实物)、算赋(丁税)、口赋(儿童税)、更赋(代役税)、徭役、兵役](3)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以加强封建统治考点三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41-43)知识点:匈奴的兴衰、和亲政策和评价、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和意义、设立西域都护、西南夷和百越一、匈奴的兴衰1.匈奴兴起: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秦与匈奴:①北击匈奴:秦始皇命蒙恬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河南地),移民;②修筑长城:为了抵御匈奴侵扰,巩固边防,修筑万里长城3.西汉与匈奴的关系:(1)汉初的“和亲”: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2)汉武帝反击匈奴:①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对匈奴战争;②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汉匈争夺重点转到西域地区(3)王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汉匈和睦相处40余年(评价)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1)东汉初,匈奴分成南北两部;(2)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瓦解二、张骞通西域1.张骞通西域:(1)目的: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第二次:公元前119年,西域各政权纷纷回访,终于建立起友好关系(3)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双方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2.西汉设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设立,管理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中原地区联系加强。
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三、西南夷和百越1.西南夷:指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
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东汉初,西南地区重入汉朝版图。
2.百越:秦始皇设三郡;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
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民族秦朝西汉东汉方式匈奴北击匈奴河套设县扩建长城汉初和亲武帝反击昭君出塞南匈奴内迁东汉击北匈奴北匈奴西迁战争和亲互市西域张骞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遣使设立机构越族南征越族开凿灵渠岭南三郡灭南越设九郡战争设立机构西南夷武帝设郡并入版图重新并入版图维护统一设立机构册封考点四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P44-46)知识点: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一、与朝鲜的关系:把握两汉时期中朝交往的史实、意义P44二、与日本的关系:重点掌握,把握两汉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P44-45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重点在与欧洲往来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