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活动目标: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活动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粽子里的故事》PPT、一段背景音乐、粽子、故事盒等活动过程:一、回忆经验并导入1、出示PPT:猜猜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在什么时候要吃粽子?你吃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小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
大、考吧、幼、师网出处香香的粽子里可以包着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结合音乐欣赏故事,教师和着音乐节奏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能静下心来感受故事的魅力。
二、看看讲讲故事今天这个神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
(播放PPT,欣赏故事)1、倾听故事第一部分(在密密的树林里——谁就会讲故事了)T: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T:看,谁来了?它们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2、看看讲讲故事第二部分T:先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小猴子(兔子、狐狸、松鼠、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猴子“吱吱吱吱”讲不出故事。
T: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以“吃吧吃吧,吃了故事讲故事……”这句话贯穿故事始终,成为活动的线索,让活动紧紧扣住中心。
3、倾听、理解故事最后一部分T:(出示PPT8):看,谁来到了树林里?她在干什么?(PPT9):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小姑娘呢?它们的邀请成功了么?(PPT10、11):小动物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T: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我们继续听故事。
(倾听故事结尾)三、做游戏吃粽子T:老奶奶不但请小动物、小姑娘吃粽子,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吃粽子,但是在吃粽子前要先完成三个游戏(藏在粽子里):1、打开粽子一,游戏:听话。
要求:幼儿仔细倾听老师的提问并回答问题。
2、打开粽子二,游戏:接龙。
(1)“词语接龙”要求:幼儿用两个字或三个字的词接龙,前一词的词尾是下一词的词首。
(2)“句子接龙”要求:用许多词说一件事情,后一人要将前一人的话重复一遍再接下去。
3、打开粽子三,游戏:悄悄话。
要求:老师在幼儿耳边说一句故事中的话让幼儿传话。
☆在玩语言游戏中体验倾听的重要性和培养仔细听认真想的好习惯。
4、吃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幼儿吃粽子)四、吃了粽子讲故事1、教师操作故事盒,幼儿讲述故事: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粽子里的故事》……(教师与幼儿一起讲述故事)☆以幼儿熟悉的粽子引入到活动中来,使孩子有讲述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反思:活动实施下来,总体感觉,效果非常好,活动很顺利,幼儿非常喜欢,非常投入,活动的微调非常有必要,不但使幼儿能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了愉悦,而且,也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获得了经验的提升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为活动能顺利、有序的开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通过活动,也感觉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方面要有待提高和培养。
如:学习习惯的培养。
当有一个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幼儿应耐心等待,认真倾听;当你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养成举手发言的好习惯。
如: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
如在游戏“悄悄话”中,要认真仔细地听,听清楚了,再按游戏规则进行传话,这样游戏就能顺利进行了。
除此之外,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都要注意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2篇】《好的故事》教学实录一、引入。
(没听到具体环节,略过。
有些可惜)二、上下文,理解词语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理解要求:遇到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跳过去。
2、第一次读的时候,哪些词是跳过去的?3、这些词语属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语。
你知道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是什么时候?提示:借助课文去思考。
(1925年),距今大约100年。
出示词语齐读。
古今对照字形,发现规律。
猜一猜朦胧为什么换成“目”字旁?为什么作者不把过去的词语换成现在的词语?(具有年代感,对作品的尊重)出示课后习题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思考,教学时需要理清:哪些是难懂词语、如何联系上下文,学生真的会联系了吗?如何检测?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教学的思路就清晰了。
1、出示句子,指名读,圈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澄碧、荡漾。
理解荡漾,说说你联系了什么来理解?提示:前面的重要情景。
2、小结:原来好的故事和“水”有关。
3、朗读感悟。
4、方法引领: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过的词语,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句话中,可以把目光打开,放到一段话、甚至一篇文中来理解。
5、理解“错综”。
出示应该联系的段落,指名读。
捕捉可以联系的关键词。
(交错、织)。
落实联系上下文的具体方法:抓关键词6、这些都写的一种事物,你觉得写的什么?7、出示云锦资料,看和资料,说说云锦给你的印象。
(鲜艳、色彩斑斓等)8、师生合作读云锦资料,老师读云锦,学生读相关信息。
思考:不是为了用资料而用资料,每一次的资料用来干什么,老师有明晰的认识。
资料用得充分、用得有效。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要“蜻蜓点水”般的使用资料。
三、感知内容。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指名读: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思考:对课后习题的的理解很重要。
我们平时对课后题的没有这样进行拆解,所有不能很好地找到教学的落脚点。
2、说一说你听清楚了什么?3、老师梳理:故事不是故事而是梦境。
理解的内容。
和方法。
4、默读课文,画一画,你从哪儿看出好的故事真是一个梦境?思考:巡视指导有方向,有时候指明大致位置,有时候提示好的批注方法。
指名交流勾画句子。
梳理:闭上眼睛还能看到,显然是在梦里。
交流第二句。
说说关键词是哪个“朦胧”。
交流依据三,还有没有依据四?指名交流。
梦境留下的回忆。
有没有人直接在好的故事中找到依据的?(4自然段)人和事交织在一起,光怪陆离,只能是在梦中发生。
小结:好的故事就是一个梦境。
思考:理解内容的方法简单而高效。
抓关键句理解内容,走进文本印证内容。
四:精读课文,体会主旨。
1、鲁迅先生用了那三个词语形容梦境?指名说,圈出来。
(美丽、优雅、有趣)(1)出示段落,师生合作配乐读好的故事。
(2)朗读中体会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
(3)变成诗一般的语言,师生合作读。
(4)梦中出现了19种景物,体会省略号,说明景物更多。
(5)这么写,是不是有点乱?思考:这一部分的教学,总的来说是非常诗意而且有开阔大气的,配乐朗读,老师的引读,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妙的朗读风景。
提问具有开放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景物排列很和谐。
让你想到,这个梦可能在哪里?(江南)。
(6)小结:这是作者的梦,是江南的梦、水乡的梦、故乡的梦。
2、前面的梦是广角镜,现在的梦聚焦了。
出示句子。
(1)梳理,梦境聚焦到“一丈红”。
(2)聚焦到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等词语,说说这红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鲜艳、夺目、透出希望)(3)小结,回到“美丽、优雅、有趣”。
(4)出示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借助资料体会,教给学生方法)(5)说说读了资料,你大致知道了什么信息?(6)梳理资料学习的方法:(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搜索重要信息)。
(7)小结,鲁迅先生之所以写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是他的“希望”(8)结合时代背景:梦境往往与作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这个故事写于1925年,1925年的鲁迅,在干什么?学生汇报鲁迅举报了张世钊。
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生活,社会极其混乱。
创作了《碰壁之后》等文字。
(9)出示老师的资料,默读,帮助自己理解(10)用资料中的词语,形容1925年的鲁迅。
(苦恼、孤独等)思考:每一次资料的使用,都是用得非常充分,非常高效。
给我们提供了资料使用的经典范本。
(11)再次默读课文,画一画哪些地方暗示了当时环境的黑暗。
词语背后暗示了什么?(昏暗、碎散)思考:资料和课文对照,是对主题的再一次深度理解。
五、读写结合,领悟情感1、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梦境呢?出示句子,齐读、引读:这样的额梦境,那有什么烦恼、怅惘所言呢?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要写这么美的梦境呢?)3、出示资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5、出示练习,完成写话:鲁迅啊鲁迅,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你为什么还要苦苦寻觅没得梦境,为何总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6、完成角色转换,把写话练习的“鲁迅”换成“我”。
思考:搭建支架,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7展示交流。
这里老师问,学生答,旁人问,鲁迅答。
很好地体现了情景。
六、小结全文,升华主题这就是鲁迅1925年写下的梦,这就是鲁迅先生1925年的希望。
这就是先生的希望,也是中国人的希望。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好的故事。
思考:1、依托课后习题,落实语言训练。
以课后习题为圆心,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直指靶心。
2、借助教学资料,理解文本主旨。
结合时代背景,选用合适的资料,搭建资料,理解课文主旨。
3、注重方法指导、落实素养提升。
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借助资料理解文章主旨,都落实方法的指导。
比如练习上下文,你联系了上文的哪个地方,你有勾连了下文的那个地方。
借助资料时,教给学生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
课后分享:落实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
主讲:王崧舟记录:张登慧一、“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发展与传承。
回顾之前的语文课程定位:“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在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往往不能和谐统一。
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而实际上,最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这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现在把语文核心素养分成四个方面,语文的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还有一种更和谐、更细致、更辩证的理解。
四个核心中,核心的核心,应该是语言的建构。
其他几个方面应该在语言的建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实现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
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都必需基于语言、通过语言,最后为了语言。
二、回到语文要素。
教材编排有明显的“双线组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