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出示课题,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读准课题。

2.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才能让我们对课文的了解更深入。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吧!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创作时间和时代背景,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础上再结合当时写作背景来学习鲁迅的文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理解不懂的词语教师引导:同学们,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

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交流反馈:①第一组:石油、四近、膝髁指名读,正音。

引导学生查看课下注释理解词意。

②第二组:云头、皱蹙指名读、正音。

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第三组:乌桕、伽蓝、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指名读、正音。

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

④第四组:泼剌奔迸指名读、正音。

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也可以网上查找词意。

2.学习生字:过渡:课文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利用查看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解决了难懂的词语,那么课文中的会写字对我们就小菜一碟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会写字吧!(1)认读生字(开火车)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重点指导生字“综、藻”为平舌音;“瞬、掷”为翘舌音;后鼻音“萍、漾”等。

)(2)指导书写①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教师引导:指名让学生对生字进行归类预设1:“搁、综、澄、漾、焰、削、瞬、凝、骤、掷、陡”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预设2:“萍、藻、坠”为上下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生字“瞬、凝、骤、藻、萍”,学生练写。

瞬:要注意“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六笔是撇折。

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

骤: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藻、萍: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舒展,遮盖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书写时注意窄而长,和“平”“喿”高度相当,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字词较多,初读后集中解决部分字音、词意理解的难点,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意思的策略。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章1、教师引导:再读课文,想一想“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预设:一个梦境2、引导学生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思考:哪部分是“好的故事”?现实梦境现实()—()()—()()—()预设:现实1~2段,梦境3~10段,现实11~12段。

(1)交流反馈,说一说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借助多媒体相机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2)指名读上面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陡然”。

预设:“骤然”“陡然”是近义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很突然。

“骤然”多形容变化迅速,“陡然”更强调变化反差大。

(3)学生默读句子,找出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的词语。

交流反馈:“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的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的呼应;词语“蒙胧”与“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的呼应,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

(4)总结: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把文章的结构弄清楚,有利于下一步对全文中心的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四、研读“现实”1、过渡: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1:引导学生抓住“灯火”感受环境的“昏暗”;预设2:引导学生抓住“鞭爆”,再联系课文后面的时间,知道那天正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屋外的热闹与“我”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设3:引导学生抓住“烟草”进一步感受人物内心的孤独苦闷。

2、小结存疑:就是在这样昏沉的、孤寂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一个怎样的梦?那梦为什么被称为“好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设计意图:由梦境到现实,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感悟鲁迅的内心的孤独苦闷。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设计意图: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注意给学生留白,课内已教授朗读技巧,课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熟读文章。

生字的临写,词语的抄写,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能结合“阅读链接”,说出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走进梦境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读第4~8自然段,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2)学生边读边想象梦境里的情景。

3.交流反馈(1)指名说出描写梦境的词语。

预设:美丽,幽雅,有趣。

(教师相机板书:这梦境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2)引导学生辨析词语:作者形容梦境的“幽雅”,与我们常用的“优雅”意思一样吗?预设:“幽雅”与“优雅”是近义词,“幽雅”多用于形容静态的环境和氛围幽静而雅致;“优雅”多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举止。

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正确运用“幽雅”与“优雅”。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概括出梦境的特点。

)二、研读想象1.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思考:“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梦境的美好吧!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预设:“美丽”体现在☆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借助,帮助学生理解“云锦”。

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2)引导学生观察云锦上交织的图案,理解“错综”。

(3)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变换无穷、绵延不断的特点。

预设:“幽雅”体现在☆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预设:“有趣”体现在:☆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教师引导:作者笔下的景物是孤立存在的吗?交流反馈: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美丽、幽雅、有趣的融合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1)学生齐读句子,引导质疑。

(2)交流解惑。

预设1: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教师引导:这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预设2: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教师引导:鲁迅的家乡在绍兴,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预设3:“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的倒影?教师引导: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3)想象说话①师生合作读句子。

②想象说话:请你用“()织入()中”的句式来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3.小结:作者强烈地追求美的人和美的事,把他们比作好的故事,描绘得“美丽,幽雅,有趣”。

(设计意图: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三、升华主题1.学生再读第5、7自然段。

2.过渡: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时,心中却满是不舍。

3.合作探究,引导质疑预设1:既然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些图景,为什么作者特意要把这些图画称为故事?题目为什么叫做“好的故事”?教师引导: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