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一、目标导学1、认识作者2、识记文言词语3、翻译句子4、背默全文5、掌握内容6、分析写法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1、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例:安求其能千里也?(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例:一食或尽粟一石(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道不通:道路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天马行空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南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翻译(组长检查每人翻译一段)(四)、背诵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
9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掌握内容、1、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首段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尾段:总结全文,讽刺食马者的愚妄。
2、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你觉得罪魁祸首是谁?4、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联系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5、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6《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7.《马说》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用成语答:知人善任。
8.〈〈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
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
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
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9.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0.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六)、分析写法:“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三、典例示范(一)(11分)资阳市2010 【甲】马说【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译文】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了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3)买其首五百金(它的)(4)鸣之不能(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2分)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3分)4.翻译。
(4分)⑴呜呼!…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二)2010年朝阳市(15分)[甲]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译文】有卖千里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那是匹千里马。
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人们不跟我交谈。
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价值。
”伯乐就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一会儿马价涨了十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2)执策而临之。
面对(3)愿子还而视之。
你(4)去而顾之。
顾,回头看2.翻译。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对封建统治着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