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
..之间()()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一词多义(解释)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教师小结】
【收获反思】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很多,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用“读了《马说》,我懂得了。

”为句式,写一句话,做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

【教学反思】
4、《马说》参考答案:
导语: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
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世有/伯乐
..人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然后
..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
..称也。

..之间,不以/千里
马之千里
..其能千里
../而食(sì)也。

是马也,
..(dàn)。

食(sì)马者/不知
..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虽有
..等/不可得,安求
..
../其能/千里
..,才美/不外见
../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
..,力不足
...(xiàn),且欲与常马
也?
策之/不以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其道,食(sì)之/不能
呜呼!其(qǐ)/真无马邪?其(qí)真/不知
..马也。

第二课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只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6、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piáncáolì sù xiànsì zhǐ
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
3.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
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6.①见现显露(或表现)②材才才能食饲喂③邪耶吗,表疑问
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8.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④封建统治者
9.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教师小结: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

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拓展延伸】
在21世纪,并不是缺少伯乐,而是千里马太多.在今天,竞争是残酷的,你若一直在等待伯乐,你将永远在原地踏步,你将永远不能起跑。

那么又何来的冠亚军呢?我们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能做的是发奋图强,埋头苦干,我们要做的是让完美的自己鹤立鸡群,让优秀的自己锋芒毕露,让全面的自己出类拔萃,这样才能吸引伯乐的目光。

主观;①我会积极展示自己的才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②努力进取、完善自我、认为金子总会发光的
客观;①社会应该给有才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②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