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New_PAC沟通与初级心理咨询技术 .pdf
New_PAC沟通与初级心理咨询技术 .pdf
核心:良好的咨访关系
• 咨访关系:咨访双方为咨询目标建立和维持 的人际关系
•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的意义:
ü 使来访者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ü 提高来访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ü 有助于促进来访者的模仿和认同 ü 增进咨访双方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
共感
• 共感、共情 • 从来访者的参照标准去体会其内心感
受,领悟其思想、观念、态度和情感 ,从而达到对案主境况的准确理解, 并用符合来访者当下感受的语言表达 出来。 • 是建立关系的核心步骤
• 咨询师:如果我是你,我就会……
• 分析:完全忽略来访者的感受而单从自己的 观点给予建议。
• 来访者:我真的没用,公司最近提升了好些人,
却没有我的份。好几次我想和总经理谈谈,又总 是鼓不起勇气,唉!我真的没有用,我真恨自己 !
• 咨询师:如果我是你,我就会……
• 分析:完全忽略来访者的感受而单从自己的 观点给予建议。
父母式心态(P)
●关怀式: “别急…” “别担心…” “别害怕…”
沟通心态——PAC沟通交流分析
●成人式心态(A):表现为注 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 的分析。会按当时的情况做出合 理的判断,说出合宜的话,所谓 成熟的态度。当一个人以A心态 沟通时,讲起话来总是:“我个 人的想法是……”
沟通心态——PAC沟通交流分析
• 表达的感受:失望、不重要、被 忽略、受到伤害,
• 隐藏的感受:被拒绝、被抛弃、 被剥夺、孤独
• 案例:每天张开眼睛,就换上那件难看的 灰制服又是一阵阵迷茫,还不是为了生活 ,讨口饭吃,真不知道人为什么工作?活 着真没意义。
• 初层次共感:单调呆板的工作和生活使你感到厌倦、无奈 。(这是把所了解到的对方的感觉用自己的语言反映给来 访者)
• 咨询师3:因为高考落榜,所以你感到很失 望、很难过。
• 咨询师的反应与求助者所表达的意义和感 受比较一致,但未能对求助者较深的感受 作出反应,即没有对隐藏于言语背后的感 受作出“通情达理”的反应,属第三层次 。
• 咨询师4:因为高考不及格,所以你感到很失望、 很难过,也不清楚前面路该如何走,心中很混乱 。
•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 找光明。— 面对来访者
• O (Open) 开放的姿势
• L (Lean) 将上身倾向来访者
• E (Eye)
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
• R (Relaxed) 上述行为力图做到放松
积极倾听
• 耳到:专注接收 • 口到:适时回应 • 手到:肢体表达 • 眼到:观察肢体 • 心到:心灵感受
• 高层次共感(advanced –level empathy):咨 询师不仅了解来访者所谈的问题,同时更能够明 查出潜在、隐含或坦露不足的部分,并将所明查 或了解的部分表达出来,与来访者做有效的沟通 。(对应第四、五层次)
年老的来访者:我知道我的孩子 很忙,可是我好几年没有看到他 们了,他们甚至不打电话。
零地一个人活在世上,真是生不如死,我不想再 活下去了。
• 咨询师:人死不能复生,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何
必害苦了自己呢?
• 分析:忽略了来访者的感受,也近乎是命令对方 停止感受。
• 来访者:我真的没用,公司最近提升了好些人,
却没有我的份。好几次我想和总经理谈谈,又总 是鼓不起勇气,唉!我真的没有用,我真恨自己 !
PAC沟通与初级心理咨询技术
张
伟
第二军医大学兼职副教授 复仪心理机构创办人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护理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上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
第一部分 PAC沟通分析
沟——意义的传递 通——意义的理解
沟通交流分析
●伯恩(E.Berne):我们在说每一句 话时,背后都有一张说话的脸孔,也 就是都会出现一种沟通的心态,这种 心态会因为情况不同而改变。
• 高层次共感:你很厌倦这种单调、呆板的工作和生活,似 乎你没有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表达 来访者所暗示的那一部分)
• 高层次共感:你很厌倦这种单调、呆板的工作和生活,你 渴望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融入对来 访者的积极引导)
• 情景:来访者抱怨他与妻子儿子之间的低潮关系,说:“不 论在办公室或各种社交场合,我的幽默一直是最受欢迎的, 几乎每个人都因我而笑得一片开心,我自己也得意得很;但 是在家里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再好笑的笑话,没有人笑一 下,儿子说我无聊,太太说我吃饱撑的,弄得我很尴尬,很 不愉快。”
• 第四层次中,“通情达理”的程度较高,在咨询 师的反应中,他所表达的感受已深于求助者所能 表达的,即咨询师把求助者深藏于言语背后的感 受也表达了出来,因此求助者可由此来体验和表 达起初未察觉和未能表达的感受,同时也因此可 以掌握到这些感受背后的涵义。
• 咨询师5:你一向成绩很好,从没想到高考会失败 ,因此你特别感到失望与难过,也有点气愤。与 父母商量后,似乎非读书不可,但自己实在有点 不甘心,因而内心很矛盾。
共感表达的误区三
• 认为共情就是从积极角度去拔高对方的行 为。
• 来访者:这次考研我没有考上,我觉得自 己这一辈子都完了。
• 咨询师:我其实非常佩服你去参加考试的 勇气,参加考研,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 事啊!
真诚
• 真诚的界定:不戴专业面具表现真实自己,坦 诚与来访者交流自己态度、意见和经历、经验 的一种态度和能力。
A)抱怨 B)无奈 C)表达建议 D)征求建议 E)希望指导
沟通心态情境分析
●互补沟通:P-C,C-P,A-A ●交错沟通:P-P,C-C,P-A,AP,A-C,C-A
沟通心态——觉察与改进
●沟通双方处于何种自我心态? ●尽量以A的状态控制自己,并 以A的状态(语调和姿态)来与 人交流;同时鼓励和引导对方进 入A的状态与自己交流。
沟通技巧
练习
我和谁最难沟通?
• 咨询师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悲伤呢? • 咨询师的回答似乎根本没有留意当事人所
说的话,而他问求助者为何这样悲伤,是 个很不妥当的问题,反映了他不但没有留 心倾听,而且还完全忽略了求助者所表达 的重要感受。属第一层次。
• 咨询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高考 却失败了。
• 咨询师的回答虽然在内容上和求助者表面 所说一致,但他只注意了求助者表面的感 受,故在反应中只有内容上的复述,缺乏 感情的响应。从他的反应中,可看出他的 倾听不很准确,以致了解得不够全面。属 第二层次。
• 真诚的意义: ü真诚能让来访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ü真诚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
• 真诚的表达 ü表里一致 ü自我揭示,与来访者分享自我
• 真诚表达中应注意的问题 ü实话实说? ü自我发泄? ü越多越好? ü“取信于人”? ü维护专家形象? ü全靠技术技巧?
无条件积极关注
• 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来访者,并以 坚定的态度注意和肯定来访者自身存 在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
• 来访者:我不知道怎么搞的,我工作努力、 负责,总是把事情做得很好,有时还比别人 好,但是连续两次升迁机会就是没有我,一 切努力好像都是白费,我不知道要怎样做才 好?
• 咨询师甲:对于你这么认真、优秀的人员,而没 有升迁机会,实在不太公平。
• 咨询师乙:你那么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预期的 结果,的确令人很难过,很泄气。但是从你的叙 述中,不知道你是否有觉察到自己在工作中除了 认真外,是否还有些退缩,使人不容易注意和了 解你?
共感的过程
• 来访者表达 • 咨询师感知 • 咨询师理解 • 咨询师表达 • 来访者感知
• 共感反应的技术 ü言语鼓励 ü重复关键字词或语句 ü概括性重复 ü非言语表达
• 共感反应中应注意的问题 ü进得去、出得来 ü因人而异、适时适度 ü考虑到文化背景及来访者的某些特点
• 来访者:我的爱人死了,我的人生也完了。孤零
PAC沟通交流分析
●父母式心态(P…Parent) ●成人式心态(A…Adult) ●儿童式心态(C…Child)
沟通心态——PAC沟通交流分析
●父母式心态(P):以权威和 优越感为标志,“自以为是”和 “过度保护”的心态。
——批评式父母心态 ——关怀式父母心态
父母式心态(P)
●批评式: “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 “以我的经验,我建议你…” “你照我说的做,绝对不会错!” “我不是早告诉过你,这样是不行 的!”
• 达到第五层次的咨询师,做到了最准确的“通情 达理”。无论在表面或深入的感受上,都很准确 。上例中,他不但明白当事人很失望、难过这表 面的感受,甚至连很深入的情感,如气愤、不甘 心和矛盾等,也作了准确的反应。此时咨询师已 能对求助者作全面而准确的“通情达理了”。
初层次共感和高层次共感
• 初层次共感(primary-level empathy):是进 入来访者主观的内心世界,并把对来访者的感觉 与了解,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使来访者觉得咨 询师了解他。(基本对应第一、二、三层次)
• 初层次共感:你认为很幽默的笑话,太太和儿子却有相反的 反应,使你感到很困惑。
• 高层次共感:你对家人的反应感到很奇怪,会不会他们不要 你在家里当笑料大王,他们喜欢你实际一点。
• 高层次共感:你对家人的反应感到很奇怪,你讲笑话是希望 能活跃一下家庭气氛,使大家开心一些,你希望知道如何做 使他们能看到你的努力并接纳你。
共感表达的误区一
• 认为就是让对方感觉好,就是给对方一些 安慰。
• 来访者:这次考研我没有考试,我觉得自 己这一辈子都完了。
• 咨询师:你不要这么悲观,你今后人生之 路还很漫长呢!
共感表达的误区二
• 认为共情就是无条件同意对方。 • 来访者:我到现在还记得初二时发生的那
件事。数学老师的表丢了,这件事本来与 我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我上课顶撞过他 ,他一口咬定是我偷了表。 • 咨询师:这样的老师真是素质太差,不配 当老师。
1.他(她)用什么心态沟通? 2.我用什么心态沟通? 3.大家的感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