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家思想刘开元 PB11206017一.法家思想的起源---战国中后期的三大法家思想西周奴隶制社会的运转,依靠的是两项权利原则:礼和刑。
在东周末年,随着“礼乐制度”的彻底崩溃,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为了维护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大家不断的对现实不断的探索,寻求一种新的治理方式以求社会的再次安宁。
于是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
而法家则提出以刑法治理天下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法家却一直处在被批判的境地。
法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管仲,但是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一派以慎到为首,强调“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这让法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发展,是法家的思想进入了空前的阶段,《韩非子》一书更是法家的典范。
1.1商鞅的法家思想商鞅本名公孙鞅,因其封地在商一带,而有商君之称。
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做了两次变法改革。
商鞅认为,在战国时代,“国家之所以被看重,国君之所以受尊重,全在于实力”(商君书慎法)。
而“强大的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得好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得好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
”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而最有效的治国措施是实行法治和耕战政策讲法治,强调轻罪重刑,以刑去刑。
所谓“用刑罚去掉刑罚,国家就治理得好;用刑罚招致刑罚,国家就混乱。
所以说:施行刑罚时对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那么刑罚就能免掉而而事情就能办好,国家也会强盛;对犯重罪的人使用重刑,对犯轻罪的人使用轻刑,那么刑罚就还得使用而犯罪的事情还会发生,国家也就被削弱。
刑罚能产生实力,实力能产生强盛,强盛能产生威势,威势能产生恩惠,恩惠是从实力中产生的。
拿出实力才可以勇敢作战,战斗中才会出现智谋。
”讲农战。
他把那些商人、学者、手工艺者、游说之徒比做扰农的害虫,说:“一百个务农而一个人闲着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十个人务农而一个闲着的国家就会强盛,一半人务农而一半人闲着的国家就很危险。
所以治国的人总是希望民众务农。
国家如果不注重农业。
那么在和诸侯争霸时就不能保住自己。
”些外,商鞅还认为权势对君主十分重要,所谓“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
君臣释法任私必乱。
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还认为君主执政以成事业,不可没策略。
所谓“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
圣人番权以操柄,番数以使民。
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
故万乘失术而不乱者,未之有也”。
1.2申不害的法家思想申不害的学说来源于黄、老之学,而以刑名法术为主。
他著有申子篇,指出:“君主一定要明确法令、主持正义,就像悬好秤杆、秤锤来称量轻重一样,用同一种标准来对待群臣”。
又说:“尧治理国家,不过是善于明白法令的特点罢了,圣明的圣主用法治国而不用个人的智慧治国;用法术管理臣民而不是用嘴去说。
黄帝治理天下,设置法令后就不改变。
能使民众安定于不安之时,是因为他使民众乐于接受他们的法治。
”申子论君主之道,特别强调术治。
他认为君臣关系就像富贵之家和贼的关系一样,臣子总想取君主的国家。
因此君主必须用种种权术手段探察臣下的行径,而君主也要善于“隐藏自己思想和行踪,让天下知道自己是无所作为的。
他还告诫君主说:“你的言论要谨慎,因为别人将会了解你;你的行动要谨慎,因为别人将会追踪你。
你的足智多谋显露出来,别人将会隐瞒真情而欺骗你;你的愚昧无知暴露出来,别人将会也出谋划策来算计你。
你有智慧,别人将会躲避你;你没有智慧,别人将会算计你。
所以说:只有无为,才能用来窥测臣下。
”又说:“能独自观察问题的叫做眼睛亮,能独自听取意见的叫做耳朵灵。
能独自作出决断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帝王。
”1.3慎到的法家思想慎到,赵国人。
和邹衍等人同为稷下学士,同被齐宣王拜为上大夫。
“飞龙驾着云头,腾蛇漂游雾中,如果云消雾散,蛇就跟蚯蚓、蚂蚁一样了,这是因为它们失去了飞行或漂游时所凭藉的东西啊。
贤能和人屈服于无能之辈,是因为他们权力小、地位低;无能之辈能制服贤能的人,是因为他们权力大、地位高。
尧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连三个人出管不了;而桀做了天子,就能搞乱天下。
我因此而知道权势地位值得依靠,而贤能才智不值得羡慕。
弩弓软弱无劲而射出来的箭却飞得很高,是因为被风力推动了缘故;本身无德无才而发布的命令却能付之实施,是因为他从众人那里得到了资助。
尧处在奴隶一类的地位时去教化人,民众就不听从;当他在朝廷上向南坐着而统治天下时,那就能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由此看来,贤能、才智不能够用来制服民众,而权势地位却完全可以用来使贤能的人屈服。
”1.4韩非子对三者的评价韩非说:“申子关于术治的理论还不周到,商君对于法律的规定也还不完善。
申子说:‘官吏办不能超越自己的职权,对于职权以外的事情即使知道了也不要说。
’‘办事不超越自己职权’是说要谨守自己的职责,这还可以;至于‘对职权以外的事情即使知道了也不要说’,这就是要人们不告发别人的罪过了。
君主用全国人民的眼睛来观察,所以观察起来,没有谁能比君主看得更明白的;君主用全国人民的耳朵来聆听,所以聆听起来,没有谁能比君主听得更清楚的,现在要是大家都知道了却不说,那君主还能凭藉什么去了解情况呢?商君的法令说:‘砍掉敌国一个有爵者的头,就赏给他爵位一级,想要做官的,就让他做俸禄为五十石的官。
砍掉敌国两个爵者的头,就赏给他爵位二级,想要做官的。
就让他做俸禄为一百石的官。
’官爵晋升与砍杀敌人首级的功劳是相当的。
现在如果有一条法令说:‘砍掉敌人首级而立功的人让他们去做医生、工匠。
’那么房屋就会盖不成,而疾病也治不好。
因为工匠要靠手艺精巧,而医生要会调配药剂,如果凭砍头的功劳去做这些工作,那就和他们的才能不相符合了。
现在拿商君所说的做官来说,是要靠智慧和才能的;现在再拿他所说的砍杀敌人首级来说,是要靠勇敢和气力的施展。
现在让施展勇敢和气力而立功的人去担任需要智慧和才能的官职,这就好比让砍杀敌人首级立功的人去做医生、工匠一般。
所以说:商君和申子这两个人对于法治和术治,都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韩非基本上沿袭了荀子对慎到势治的看法,即“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但他主要是用法治来纠正偏差。
认为自古以来,君主多为中等资质,要求君主贤、势并治,并不切合现实。
而以法、势并治,才切实可行。
他指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并提出用人造之势强固自然之势的观点。
韩非对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家思想,都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取其长者为己所用。
这样才有了他的法治、术治、势治兼而用之的法家治国理论。
二.法家思想的形成---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据说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谈,但善于著述,其文章气势逼人,当时堪称大手笔。
他与李斯曾同是荀子的学生,但由于博学多能,才智过人,思维敏捷,让李斯很是嫉妒。
其虽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最终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著作不受韩王重视。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后来秦王攻打韩国。
鉴于形势紧迫韩王安便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政见到韩非,极为高兴,却未予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诋毁,说其“终为韩不为秦”,“不如以过法诛之。
”于是秦王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
李斯伺机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向秦王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后秦王后悔,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1 韩非子对法家思想的贡献1.立法他认为:在变法的内容上,一要实行严刑峻法,适当行驶仁义,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过分仁慈对君主来说弊大于利。
二须“不务德而务法”,只靠徳而不靠法是行不通的,是无法有效统治的。
三要把法作为治国的最高标准,正所谓“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因此“礼”也必须合于法。
四要靠制度不靠贤人,将治国的希望寄托于个人的才智是不妥当的。
另外“法莫如一而固”不能经常变动,并要宣传法律使民众知法从而守法。
不过韩非认为立法权是君主的,提出“法自君出”的观点使法令成了君主个人的意志。
2.明法他认为法律已定,即应对其公开宣传和统一解释,以杜绝官吏舞文弄法和民众行为无准则的弊端,也能“明法以制大臣之威”他主张对民众要上法律常识课,不赞“不教而诛”。
3.守法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主要讲刑法,而基本没有民法。
他认为原则上法是君、臣、民都应该遵守的,但根据内容的不同,有些法是君主也要遵守的,有些法则是专门要臣下与民众遵守的。
君是立法者,臣是执法者,民则是执法的对象,因此民众应当遵守一切法令。
民众须按君主所定的法去思想,去行动。
4.执法一是执法必须坚决,法律不能有弹性,该赏即赏,该罚即罚。
二是执法必须公平,应做到“法不阿贵,绳不扰曲”,要“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在法制上亲情不应高于国法。
四是禁令必须严厉,指出“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五要保护和嘉奖执法严明的官吏,以树立典范,维护世风。
2.2法家的主要思想1、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2、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