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_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_意识与注意


注意和意识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 分。注意的分配和 紧张程度不同,显
动或“心理动作”
(选择和维持), 意识主要是一种心 理内容或体验(觉 知)。注意提供了 这样一种机制,决 定什么东西可以成
示了个体处在什么
样的意识状态。可 控制的意识状态 下……自动化的意 识状态…….白日 梦状态…….睡眠 状态……..
生物节律由生物钟来调节
• 松果体分泌促 进睡眠的物质褪黑素
• 这是一对血流相通的连体双生子,其中 一个睡着了,另一个醒着。
失眠的种类
1情境性失眠。(亲人去世、离婚、考试前面临重大人生抉择) 2假性失眠。(个体差异) 3失律性失眠。(三班倒工人) 4药物性失眠。(咖啡、茶、可乐)
(二)梦 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视觉和听觉体验。 特征:无意性、被动性、梦境的离奇怪诞 持续时间约5-15分钟,在睡眠各阶段循环 出现,每晚都会做4-6个梦
梦的特征——霍尔

梦境主要和自己有关。自我中心是 梦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梦境倾向于来自 个体的内部冲突。
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 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梦的内 容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人为什么要睡觉?
(一)睡眠 一种自然的休息状态,且是半意识状态, 以身体随意运动的减少和对周围环境意识的 降低为标志。 特征:普遍性 必需性 必需性的体现:1、适应生态环境(保护) 2、生物节律:褪黑激素 3、生理物质:血液 恢复身体机能 化学腺苷 4、促进成长(生长激素)
睡眠的阶段 睡眠的
第一阶段: 过渡期
几种活动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有意的、主动地转移 受无关刺激影响产生的无意的、被动的转移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和理论
• 过滤器理论
– 人物:布罗德本特(英) – 观点:
• 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 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 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 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 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 时间内所能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多少的 特性。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 点?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 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久暂特性。 注意分散(分心)——被无关的对象吸引
第3阶段:沉睡-意识进一步丧失 第4阶段:1小时后,深度睡眠。如果这时被很大的噪声惊醒,会 感到脑子一片混乱,可能不记得噪声。尿床、梦游、梦话
第5阶段:快速眼动阶段(REM) 脑波与清醒状态时相似,与梦相关。
• 睡眠障碍 失眠、呼吸暂停、嗜眠症 梦游和梦话:与做梦无关,尚不明原因 梦魇和夜惊:多发生在儿童期
注意三大功能: 选择 保持 调节和监督
为意识的内容。
• 二、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
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 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 、情绪和知识经 验
重点内容整理
基本概念
意识 无意识
基本问题 1、意识的状态 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3、生物节律的特点 4、睡眠与催眠 5、失眠的种类 6、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7、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 练习册P36
注意
• 海豚一边游泳 一边睡觉
生物节律
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 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 志努力的注意。
•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了解 ;
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
激发兴趣 ; 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 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活动条件 。
•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 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形式,是注 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兼具有意注意和无意 注意两种注意的特点。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 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过程 注意的两个明显特点: 1、指向性;有选择地反映一定对象; 决定心理活动的朝向 存在个体差异,与个体经验有关 2、集中性:心理活动那个停留在被选择对象 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包括对事物 的聚集过程,也包括对无关刺 激的抑制过程。 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性是指 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五个阶段
第五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
第二阶段: 轻睡期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沉睡期 沉睡期
第1阶段:轻度睡眠 心率进一步下降、呼吸更为不规律、全 身肌肉放松。可能引发反射性肌肉收缩,发生入 睡抽动(正常现象)。 昏昏欲睡
第2阶段:正式睡眠 脑波不规律,在纺锤波出现4分钟 被唤醒,大多数人会说睡着了。
注意起伏(动摇)——生理过程的周期变化
• 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 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 个体的身体状态、个人习惯和意志力 •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三种因素 注意对象的内容是否丰富、特征是否复杂 活动的目标任务是否明确和细致 主体的态度、兴趣、情绪和身体状态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分配能力主要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结果 条件: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程度
• 双加工理论
– 人物:谢夫林 – 观点:
•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 制的加工。 •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 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 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 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三、催眠
1、催眠: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 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 意识恍惚状态。 2、催眠状态的特点: • 主动性反应减低 • 暗示性增高 • 知觉扭曲与幻觉 • 注意层面趋窄 • 催眠中的角色扮演 • 旧记忆还原现象 • 催眠中经验失忆
四、药物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


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 的内容。
荣格的理论 • 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 思想。 • 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梦的一 般功能是企图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 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 • 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 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 。 – 霍布森: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 体验。 –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 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 衰减理论
– 人物:特瑞斯曼 – 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 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 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 –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 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 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 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 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 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它带到意识中。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其作用是去除不为 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压抑到潜意识中。认知心理学
认为其是长时记忆的储存信息,必要的时候可以提取。
4 潜意识 5非意识
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被控 制和压抑使个体无法在当时觉知的状态。
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生理活动。
四、意识的状态(不同时间、条件)
• 认知资源理论
– 观点:
• 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 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 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 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 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 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1可控制的
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
件事情。即在行为过程中,能够觉知到自己正在做这件事, 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 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与意志,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 活动。一般与人的习惯相联系 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它介于 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 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 生。
人的生物节律 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 当于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
日节律
在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 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 尿、荷尔蒙分泌。
人睡眠模式演变
• 随着年龄的增长,短时循环睡眠渐渐演变 为日-夜循环睡眠。尽管许多成年人没有午 睡习惯,但午睡是自然睡眠循环的一部分。
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 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 睡眠与梦状态
特殊的意识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五 、睡眠与梦
下面的哪些陈述是正确的 • 当人们梦到自己正在做一些动作的时候,其四肢通常 与梦境中的运动相一致? • 老年人睡眠时间要长于年轻人? • 梦游者的行为是其梦境内容的反映? • 睡眠专家建议偶尔服用安眠药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 有些人每天晚上都做梦,但是也有人几乎不做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