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注意
• 抓一把黑豆撒向一个黑色背景上的白盘子 中,当然只有部分黑豆落在盘子内,其余 都落入黑色背景中去了,待盘中的黑豆一 稳定下来,要被试立即报告盘中有多少黑 豆。
请猜猜看:黑豆的数量达到多少时开始出 错?
一千次实验的结果
盘中黑豆达到5个时,报告开始出错; 到8至9个时,错误次数不超过50%; 多于8、9个时,错误率大增,且都倾向于 低估。 结论:视觉的注意广度为七加减二。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
性是指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图形,你看到了什么?
注意的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 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 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1.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
注意
3.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
努力的注意。是个体的心 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 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 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有自觉的 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它兼有无意注意
和有意注意两方面的某些特点。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 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 紧密联系、协调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 意,而无意注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意注意。
小结:注意的种类
类型 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例如
开其他事物。 •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注意时全神贯注,它表现在心理 活动的紧张性或强度上。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和集中的客体的性质,可以把 注意区分为: 外部注意: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与知觉同时进行
内部注意:对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意识的一个属性,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注意不 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心理活动的开端, 伴随活动始终。 选择功能: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开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
分类标准:有无目的,有无意志努力 三大类型:
•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定义:无意注意是一种没 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 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 们自然而然的对那些强烈 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 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的指向和集中。 影响原因:
缺点:容易疲劳
应用:教育
儿童有意注意发展的三个阶段(维果茨基)
随意注意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形成的 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语言,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通过内部的言语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的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 神状态
优点:不易产生疲劳 缺点:缺乏计划和目的性,不持久 应用:建筑、装潢、广告、服装、玩具设计 等。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
支配。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们进行实
刺激物
人
强度
需要/兴趣 对比关系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人自身的状态
运动/变化
新异性 情绪/精神状 态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可以是绝对强度,也可以是相对强度,但相对强度
才是引起无意注意更主要的因素。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
1. 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注意的广度也
就越大。 2. 个体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广度就小,反之就大。 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广度就越大。
对连续闪光刺激的注意广度
每秒闪光次数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 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 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7 9
5
3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7 9
5
3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2
3 4
注意广度
>10
大约6 大约4
5
7
大约4
大约3
继时广度:一个人能把握的在时间上连续出现的刺激物的数量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 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 条件一,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或自动 化程度,其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 条件二,活动是相互联系的; 条件三,在不同感觉道间分配注意容易,而在同一感觉道 中分配注意很难。 研究发现,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很低,幼儿园大班儿童 还不能分配其注意来操作仪器,进入小学阶段,随着有 意注意的发展,儿童注意分配能力迅速提高。Fra bibliotek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1、早期选择模型
1958年 英国 布罗德本特
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 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
感觉通道而进入神经系统时,先要经过一个过滤机
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
一步加工,其他信息就被挡在它的外面。
2、衰减理论
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注意形式。
规律: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语言被纳入到心理 活动后的结果,是由语词意识支配的。有意注意受 以下因素影响: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对活动的兴趣 和认识,人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人的性格和 意志品质等。 优点:持久、有计划性
特瑞斯曼
认为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
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
认为人们能够不受限制或很少受限制地同时 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不是对信息加工堵塞,
而是一种记忆堵塞。
四、注意的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
把注意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
知能力,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
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通常所指的注意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 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倾向。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 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选择某一事物为对象而离
小 资 料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 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 般能坚持30~45分钟。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二、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 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早期研究:黑豆实验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无
有 有
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低级、 自发的
高级、 自觉的
窗外的歌声
学习、听课
最高级、 电脑打字 自觉性 “盲打”, 程度很 打毛衣不用 强 看
第三节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
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 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 • 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 • 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与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散:不能集中于应该注意的事物而指 向于其他事物。 导致注意分散的原因: (a)无关刺激的干扰
(b)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
知资源,当刺激复杂或加工任务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
源就越多。当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就不能被注 意。 智源限制 资料限制
思考:
如何培养自己的 注意力?
定的指向性。
保持功能:指向一定对象并保持一定维持强度 调节和监督功能:监督、调节心理活动的进行,保证活动 的效率。
案例分析
学生在注意听课么?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一)生理机制
注意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定向反射 注意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整合活动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
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配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必
要的,也是可能的。
研究表明,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很低,随 着有意注意的发展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迅速提 高,见下表:
年级
小学二年级
小学五年级 初中二年级
平均数
0.5833
0.5884 0.6087
超过0.5的%
72
88 88
高中二年级
0.6201
92
四、注意的转移
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活动转到 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叫注意的转移。它不同于注意 的分散。 影响因素 注意的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