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20例分析
目的探究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作用,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我站家庭病床慢性肾脏病患者共20例,在进行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方法进行辅助治疗。
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13例,有效率为65.00%。
治疗有效率为75.00%。
结论中医中药在慢性肾功能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综合治疗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中医中药;肾脏病;慢性;治疗
慢性肾脏病是一类由肾脏渐进性损害,功能受损逐渐加重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
为了减少该疾病對人类健康的影响,医学工作者已经研究出一些治疗或者控制疾病的方法,其中透析这类治疗方法的出现为该疾病进程的延缓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这类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的治疗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注重人体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协调性,从整体上进行调节。
肾脏病属中医中”关格”、”虚劳”、”水肿”等证范畴[2]。
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中应当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分析发现,益气活血利湿降浊法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开展应用[3]。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脏病疾病中的治疗效果,为慢性肾脏病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我们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我站的2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了益气活血利湿降浊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站共收治慢性肾脏病者20例。
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为68.9岁。
男性患者中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3例;女性患者中糖尿病肾病3例、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2例。
肌肝为167~256umol/L,尿素为9.2~11.00mmol/L。
1.2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病学》;②中医诊断标准:病名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中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断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9.14.2,肾系病类。
证候分型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价》。
1.3方法中医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按照该疾病病变的缓急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即急者治标,缓者治本[4]。
由于部分患者可能有新感外邪者存在,对于这类患者我们采用的是祛邪与补肾同时进行的治疗方法。
由于部分患者虚实不同,按照虚实在病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3.1以正虚为主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正虚为主的患者主要的表现为:脉搏弦细或为缓脉;面色萎黄、舌苔淡薄、舌质淡红;另外,由于肾脏功能受损,水分排泄受到损害,因此可表现为轻度水肿、除此之外,还可存在头晕以及腰酸乏力等。
治疗方法以扶正治疗为主,并同时进行益肾健脾和祛瘀化浊治疗。
对于这类患者我们给予的基础方剂为:怀牛膝15g,熟地20g,白术15g,丹参30g,山药30g,扁豆30g,泽兰20g,生苡仁15g,党参15g,黄芪15g,益母草30g,陈皮10g,制半夏10g。
由于此方剂在服用期间可能会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对于出现症状者我们给予通腑片进行控制。
1.3.2以邪实为主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邪实为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头晕、乏力等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出现舌苔厚腻等表现。
在该症的治疗中我们该用清解通腑,祛瘀化浊,佐以扶正为主的治疗原则,具体基本处方为:车前子30g、黄连5g、陈皮10g、白茅根30g、紫苏10g、制半夏10g、生大黄10g、丹皮15g、半枝莲30g、泽兰20g、冬葵子30g。
对于出现舌苔厚腻者我们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为其增加苍术15g和厚朴9g服用,另外采用灌肠治疗,具体方剂为生牡蛎30g、蒲公英30g、丹参30g、何生大黄15g。
另外,所有患者均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以活血化瘀。
1.4疗效标准本组研究中我们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缓解、好转以及无效3个等级。
其中症状缓解和好转者认为治疗有效。
具体如下:①症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内;②症状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降到水平的90%甚至更低;③症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血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无降低,甚至出现增高。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3例患者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即治疗有效,有效率为65%,其中,症状缓解者8例,占40.00%;症状好转者5例,占25.00%;症状无效者7例,占35.00%。
3 讨论
慢性肾脏病是一类病程较久的疾病,因此病变程度不一。
该疾病患者一般正气虚损,中医认为是由于肾脏,运化乏权,气化无能,升降开关失常,以致湿浊邪毒滞留为患,病属因虚致实,本虚标实。
因为病程迁延,因此患者脏腑功能会受到极大损伤,以肝脾以及肾虚为主要表现,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肾脏功能会进一步损伤,病情加重,最终出现严重的正气虚衰,甚至出现气血浊邪壅滞等表现[5]。
本组研究中我们应用的方剂主要在于扶正,通过中药调理达到益气活血利湿降浊的目的。
本方剂中生大黄具有通腑泄浊之功效,可引导湿浊之邪通过大便排出,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白术则有健脾除湿的功效,对脏腑功能的提升具有一定效果,车前草等药物则可以利尿除湿,在提升脏腑功能的同时减轻体内水分的蓄积,减轻水肿症状[6]。
姜半夏燥湿和中,有降逆止呕,同时还具有通腑降浊之功;黄芪、党参等药物成分可以健脾益气,同时可以补气扶正,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外邪的侵入。
除此之外,丹参等药物的应用可以起到活
血化瘀的效果。
这些药物通过共同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症状,同时对于机体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亦较为显著。
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中医中药方法在慢性肾脏病疾病的治疗中有独到之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15-18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9.14.2,肾系病类[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
[4]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价[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8-9.
[5]薛冰,李同娜.浅谈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2):147.
[6]蒋微微.慢性肾脏病的中医外治法[J].吉林中医药,2011,3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