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乳的质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1 了解生乳的国家标准及相关质量指标要求
1.2 掌握相关质量指标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二、实验内容
2.1 乳总固形物的测定
2.2 新鲜度的测定
2.3 原料乳抗生素残留的测定
2.4 原料乳菌落总数的测定
三、实验原理
3.1 乳固形物测定原理
先分别测定出乳及乳制品中的总固体含量、脂肪含量(如添加了蔗糖等非乳成分含量,也应扣除),再用总固体减去脂肪和蔗糖等非乳成分含量,即非脂乳固体。
3.2 乳新鲜度测定的原理
美兰还原试验是用来判断原料乳新鲜程度的一种色素还原试验。
新鲜乳加入亚甲基兰后染为蓝色。
如污染大量微生物产生还原酶使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通过测定颜色变化时间,间接推断出鲜奶的卫生质量。
3.3 原料乳抗生素残留测定的原理
培养基预先混合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胞,并含有pH指示剂(溴甲酚紫)。
加入样品并孵育后,若该样品中不含有抗生素或抗生素的浓度低于检测限,细菌芽胞将在培养基中生长并利用糖产酸,pH指示剂的紫色变为黄色。
相反,若样品中含有高于检测限的抗生素,则细菌芽胞不会生长,pH指示剂的颜色保持不变,仍为紫色。
3.4 原料乳菌落总数测定的原理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按国家标准方法规定,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48h,能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所以厌氧或微需氧菌、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以及非嗜中温的细菌,由于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故难以繁殖生长。
四、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4.1 原料乳抗生素残留测定原料及设备
4.1.1 原料及试剂
灭菌脱脂乳;PCA培养基
4.1.2 设备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100μL、200μL微量移液器及吸头;无菌试管:18×180
4.2 原料乳新鲜度测定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100μL、200μL微量移液器及吸头;无菌试管:18×180
4.3 乳总固形物测定原料及设备
4.3.1原料及试剂
除非另有规定,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三级水。
1)平底皿盒:高20 mm~25 mm,直径50 mm~70 mm 的带盖不锈钢或铝皿盒,或玻璃称量皿。
2)短玻璃棒:适合于皿盒的直径,可斜放在皿盒内,不影响盖盖。
3)石英砂或海砂:可通过500μm孔径的筛子,不能通过180μm孔径的筛子,并通过下列适用性测试:将约20g的海砂同短玻棒一起放于一皿盒中,然后敞盖在100 ℃±2 ℃的干燥箱中至少烘2h。
把皿盒盖盖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准确至0.1 mg。
用5mL水将海砂润湿,用短玻棒混合海砂和水,将其再次放入干燥箱中干燥4 h。
把皿盒盖盖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精确至0.1mg,两次称量的差不应超过0.5mg。
如果两次称量的质量差超过了0.5mg,则需对海砂进行下面的处理后,才能使用:
将海砂在体积分数为25 %的盐酸溶液中浸泡3d,经常搅拌。
尽可能地倾出上清液,用水洗涤海砂,直到中性。
在160 ℃条件下加热海砂4 h。
然后重复进行适用性测试。
4.3.2 仪器与设备
天平:感量为0.1 mg;干燥箱;水浴锅
4.4 菌落总数检测设备与材料
4.4.1 试剂和原料
PCA培养基:120ml/瓶;
4.4.2 仪器和设备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冰箱:2 ℃~5 ℃;恒温培养箱:28 ℃±1 ℃;均质器;恒温振荡器;显微镜:10×~100×;电子天平:感量0.1 g;无菌锥形瓶:容量500 mL、250 mL;无菌广口瓶:500 mL;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 刻度)、10 mL(具0.1 mL 刻度);
无菌平皿:直径90 mm ;无菌试管:10 mm×75 mm ;无菌牛皮纸袋、塑料袋。
五、实验步骤
5.1 原料乳抗生素残留测定
样品9ml 置于灭菌空试管中(平行两份),阴性对照管和阳性对照管各1份(老师提供)。
所有试管80℃±2℃水浴加热5min ,冷却至37℃,加入测试菌液1ml ,轻轻旋转试管混匀。
37℃水浴2h ,加入4%TTC 水浴液0.3ml ,混匀后37℃,水浴避光培养30min ,观察颜色变化。
5.2 原料乳新鲜度测定
吸取10ml 牛奶于灭菌空试管中(平行2份),在水浴中加热到38℃,再加入亚甲基兰溶液1ml 混匀。
将试管放入水浴中,每30min 观察1次褪色情况,并记录每个样品褪色时间。
5.3 乳总固形物测定
在平底皿盒中加入20g 石英砂或海砂,在100 ℃±2 ℃的干燥箱中干燥2 h ,于干燥器冷却0.5 h ,称量,并反复干燥至恒重。
称取5.0 g (精确至 0.0001 g )试样于恒重的皿内,置水浴上蒸干,擦去皿外的水渍,于100 ℃±2 ℃ 干燥箱中干燥3 h ,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0.5 h ,称量,再于100 ℃±2 ℃ 干燥箱中干燥 1 h ,取出冷却后称量,至前后两次质量相差不超过 1.0 mg 。
试样中总固体的含量按式计算:
100m
m -m X 2
1⨯=
式中:
X ——试样中总固体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 m 1——皿盒、海砂加试样干燥后质量,单位为克(g ); m 2——皿盒、海砂的质量,单位为克(g ); m ——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
5.4 菌落总数检测 5.4.1 样品的稀释
5.4.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 g 样品至盛有225 mL 灭菌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摇,即为1:10稀释液。
或放入盛有225 mL 无菌蒸馏水的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2min ,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5.4.1.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 25 mL 样品至盛有 225 mL 无菌蒸馏水的锥形瓶(可在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 1:10 的样品匀液。
5.4.1.3 取1 mL 1:10 稀释液注入含有9 mL 无菌水的试管中,另换一支1 mL 无菌吸管反复吹吸,此液为1:100 稀释液。
5.4.1.4 制备10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次1 mL 无菌吸管。
5.4.1.5 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 2 个~3 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 mL 样品匀液于2个无菌平皿内。
同时分别取1 mL 样品稀释液加入2个无菌平皿作空白对照。
5.4.1.6 及时将15 mL ~20 mL 冷却至60 ℃的PCA 培养基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5.4.2 培养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倒置,28℃±1℃培养5d ,观察并记录。
5.4.3 菌落计数
肉眼观察,必要时可用放大镜,记录各稀释倍数和相应的霉菌和酵母数。
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 ,CFU )表示。
选取菌落数在 10 CFU ~150 CFU 的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分别计数霉菌和酵母数。
霉菌蔓延生长覆盖整个平板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
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六、实验结果
6.2 原料乳新鲜度测定
11:15 进行新鲜度测定;12:15 试样呈浅蓝色;12:40 试样褪色;褪色时间1小时25分。
由上述数据得出
样品1 :m 2=65.2807(g ),m 1=64.6609(g );
样品2 :m 2=66.4258(g ),m 1=65.8612(g );
21m -m 65.2807-64.6609X 10010012.18(/100)
m 5.0872g g =⨯=⨯=
21m -m 66.4258-65.8612
X 10010011.18m 5.0499
=
⨯=⨯=(g/100g ) 得出平均值为⎺X=11.68(g/100g )
七、结果分析与讨论
实验结果达到预期。
这个实验要注意的地方是做培养基的时候,动作要快,不然就让其他细菌污染培养基。
通过这次实验了解生乳的国家标准及相关质量指标要求,还有掌握相关质量指标的检测方法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