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山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单位: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编制时间:2014年9月6日目录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4)(一) 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4)(二) 位置、交通 (5)(三) 地形地貌 (6)(四) 气象、水文 (6)(五) 地震 (7)(六)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7)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8)(一) 地质勘探各阶段(预查、普查、详查)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8)(二) 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

(9)(三) 矿井生产建设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 (9)三、地质概况 (10)(一) 地层 (10)(二) 构造 (14)(三) 岩浆岩 (14)四、区域水文地质 (15)五、矿井水文地质 (17)(一) 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17)(二) 含水层 (17)(三) 隔水层 (19)(四) 矿井充水条件 (19)(五) 矿井充水状况 (20)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1)(一) 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21)(二) 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1)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1)(一)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22)(二) 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5)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一、矿井及井田概况(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改扩建2009年11月由湖北盛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

铁矿采用井工平硐上下山方式开拓,浅孔留矿法开采;炭质岩矿采用公路运输开拓,水平台阶露天开采。

矿井分3个采区开采,采用分列式通风方式,设计生产水平1个,目前开采水平标高为+367m。

矿井开采范围长约3.40km,宽约1.15km,矿权范围内开采标高+650~+250m,开采面积约3.9069 km2,共有4个拐点坐标(见下表)。

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权拐点坐标表矿区水泥配料用铁矿为赤铁矿,赋存于泥盆系写经寺组底部,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340°~10°,倾角一般为50°左右。

层位稳定,铁矿体沿走向连续出露约2600米以上,目前沿倾向控制深度200米左右。

矿体呈层状及似层状产出,分布连续,厚度一般1.60米左右,矿层容重量4.07T/m3。

铁矿目前用途以生产水泥的配料为主,其铁、硫、磷、硅等含量指标均能达到厂家的质量要求,且属较优质的配料。

矿区出露两层炭质岩矿,一层赋存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顺层产出,为单斜构造,走向正东西,倾向340°~360°,倾角一般为20°~30°左右,层位稳定,最厚4米、最薄1.5米,平均厚度2.2米左右。

另一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中,为单斜构造,走向正东西,倾向340°~360°,倾角一般为50°左右,层位稳定,最厚1.5米,最薄1.0米,平均厚度1.20米左右,容重1.30T/m3。

炭质岩矿主要化学成分如下:水份5.0%,灰份85.34%,挥发份4.02%,发热量1500-1800大卡/kg。

有害元素含量极低,矿石从结构上、成分上符合水泥掺和料的要求。

铁矿层顶、底板围岩为泥质粉砂质细砂岩,铁矿层中间没有夹层岩石,偶见砂岩小透镜体。

直径1~3cm。

矿体顶底板岩性主要为含铁硅酸盐建造。

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高岭石、粘土等为主。

炭质岩矿体其顶、底板均为中厚层灰岩,岩石致密且硬,属硬质岩类,属较稳定岩类。

(二)位置、交通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卸甲坪村境内,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1°17′43.74"~111°19′48.02",北纬30°02′16.09"~30°03′ 07.76"。

英子尖矿北接沙(市)—渔(洋关)省级公路2km,距卸甲坪乡6 km,距刘家场镇22km,距枝柳铁路西斋站33km,距松滋市(新江口)48km,距枝城码头40km,向南百余公里可到湖南澧县,交通较便利。

(三)地形地貌区内属鄂西南低山区地形,构造剥蚀地貌,地势总体为南、北两翼低,中部高,东北比西南相对高。

最高点位于矿区中东部的英子尖,海拔标高+655.0m,最低点为矿区北及西北的河流汇合处,海拔标高约+160m,相对高差495m。

矿区总体为东~西走向,区内地形切割强烈,溶沟与溶槽发育,尽显岩溶地貌景观。

矿层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面坡角45°左右,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四)气象、水文1、气象本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冰冻期短。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夏季湿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年平均气温16.5℃,历年最高气温40℃,最低-10.9℃。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4mm,平均蒸发量为1017mm,降水集中在5-8月,年平均暴雨3~4次;最大风速为16m/s,平均风速1.8 m/s,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

2、地表水系矿区内西边的曲尺河由北部的两条支流汇合而成,自北向南流入白河,为一常年有水的河流,平时流量为10.49m3/s ,雨季可达17.3 m3/s,枯水季节6.47 m3/s,可作为矿区的生产生活用水水源。

矿山范围内仅东部有几条东南向的冲沟,仅在雨季有短暂的水流,该水流向东南方向流入矿区南部的小河(沟),该沟谷自北向南伸展,流入桅河,为一常年流水的山间小溪。

其水源受大气降水制约,并由大气降水、矿井排水和泉水补给。

矿山距东北边的松宜矿区约2 Km,距松宜矿区西南缘的锈水沟矿区约4 Km,英子尖铁矿区与松宜矿区位于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其地表、地下水体无水力联系。

开采标高一般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且为平硐上山开采,可以自然排水,对矿井开拓无影响。

(五)地震矿井所在地区无地震历史记录,不属地震活动带,外围地震对本地仅有轻微震感,对矿井开拓无影响。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矿井正常涌水量34m3/h,最大涌水量51m3/h。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上山开采,井下涌水自流出井。

目前井下未建排水设施,无排水设备。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一)地质勘探各阶段(预查、普查、详查)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2012年7月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察院提交了《湖北省松滋市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经荆州市国土资源局以(荆土资源储核函[2012] 号)核查批准。

该报告对矿区的地质构造、矿层赋存状况进行了核实,报告对本区矿层的形态、厚度、矿石质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叙述。

l、报告基本查明了矿区的地层层序、岩性、厚度和地质构造特征;查明了含矿岩系、赋矿层位、矿层厚度、岩性及其组合特征;2、报告基本查明了矿井范围内矿层的空间位置、形态、矿石类型与品级,化学成分及矿石质量特征等;3、报告基本查明矿区储量范围及分布状况。

该《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基本可满足矿山开采要求,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矿井水文地质及井下水的阐述不够,对矿井水量说明不充分。

2、对矿区区域内地质构造涉及甚微。

矿井在今后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同时在现有资源储量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尤其是矿井水的防治与治理,为确保矿区、矿山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增值,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确保矿山安全生产秩序正常奠定基础。

由于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大型地表水系,地表为第四系红色粘土及石灰岩碎石块等覆盖,矿区充水因素主要是含水层岩溶裂隙水,因此上述水文地质工作量,能够满足主要以裂隙充水岩层为主,简单到中等的水文地质条件类型的要求。

(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

在矿区勘探过程中,没有进行过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

(三)矿井生产建设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

根据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本矿开采范围内水文地质条件已基本查明,无大型地表水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证实矿井采掘活动受水害影响很小,因此矿井生产建设时期未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

三、地质概况(一)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志留系上统纱帽组(S2sh)、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n ),泥盆系上统黄家磴组(D3h)、泥盆系上统写经寺组(D3xj)、石炭系下统大塘组( C1d ),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n ),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P1q1-4)、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和长兴组(P2ch)、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一段(T1j1)及少量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二段(T1j2),现分述如下:志留系上统纱帽组(S2sh):厚度不详。

红色、黄褐色、灰褐色薄层至中厚层细砂岩夹泥岩。

向上过渡为粉砂岩夹泥岩或页岩夹粉砂岩。

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n):厚43米。

底部为白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普遍含砾石较多,砾石直径在1—10毫米,磨圆度较好,成份由石英组成,硅质胶结,致密坚硬。

中部为白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夹薄层状石英细砂岩,其上含直径5毫米大的砾石,滚圆度较好,成份由石英组成,硅质胶结,致密坚硬。

上部为灰白、紫红色中厚层或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含白云母片,硅质胶结。

致密坚硬,间夹薄层状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具楔形或水平层理。

泥盆系上统黄家磴组(D3h):厚42.22米。

下部为灰白、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夹灰色泥岩及粉砂岩,或全为粉砂岩;上部为灰白色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

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泥盆系上统写经寺组(D3xj):厚50-80米,平均55米。

下部为灰色薄层状细砂岩,含薄层状鲕状赤铁矿,矿层厚度0.8--1.00米左右,为本区的铁矿赋存层位;中部为灰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页泥岩;含星散状及结核状黄铁矿。

上部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灰岩夹页泥岩及砂质泥岩,含薄层赤铁矿砂岩,局部含星散状黄铁矿,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 l d ):厚18米。

上部为灰紫色、灰绿色、灰黑色泥质、页粉砂质泥岩、含星散状黄铁矿及灰岩透镜体,下部泥岩中夹细砂岩,厚度不详。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n):厚22.30米。

浅灰稍带浅肉红色。

厚层状粗至隐晶质石灰岩,质纯具缝合线构造,下部偶见燧石结核及小溶洞,厚度不等,顶界面与矿系地层接触多呈犬牙交错状。

局部缺失,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含蜒类化石、珊瑚及少量腕足类化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