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朝阳鑫奥煤业有限公司目录前言 (1)第一章矿井概述 (2)矿井所在位置及交通 (2)自然地理及经济情况 (3)水系 (4)气象 (4)矿区周围经济社会环境 (5)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 (5)第二章区域地质条件 (5)区域地质概况 (5)第三章矿井地层 (8)第四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水文地质 (13)地层含隔水层 (14)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1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6)矿井涌水量 (18)第五章井下排水系统 (18)第六章矿井开采充水性与防治工作 (18)矿井冲水源和充水通道分析 (18)防治水技术手段与工程设施 (19)井下排水 (20)探放水 (21)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3)前言《煤矿防治水规定》己经于2009年8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二章第一节第十二条“矿井应当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确定本单位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之规定,所有矿井都应当进行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以此来指导和制订该矿的防治水措施和规划。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目的就是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措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夫和人员伤亡。

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煤矿企业。

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8号)以及安监总煤调[2009]233号文件精神,煤矿企业必须在2010年9月底前完成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拟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认真做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于2012年5月下旬开始编制工作。

本次报告编制工作所涉及到的所有基础资料,包括各种报告,文字资料和图件等,由矿自行收集提供。

第一章矿井概述一、矿井所在位置及交通朝阳鑫奥煤业有限公司位于辽宁省朝阳市西北部10km处,属向阳煤田南部,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铁匠炉村,行政区划隶属于龙城区管辖。

地理座标为:东经120°20′09〃~12O°23′OO〃,北纬41°37′36〃~41°38′44〃。

矿区范围3.6908km²,开采标高+240m~-600m,由18个拐点圈定。

走向长5.1km,倾斜宽0.26~0.6km,平均宽0.43km。

矿区附近有朝阳市至朝阳电厂铁路和朝赤公路在此通过,交通便利。

经扩界后,矿区面积3.6908Km2。

根据地质报告所提供的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技术条件设计矿井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

矿井开采范围拐点座标详见表1-2。

表1-2朝阳市向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井煤矿开采范围坐标一览表二、自然地理及经济情况矿区属辽西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区,东侧凤凰山海拔最高648.6米,矿区内最高海拔322米,最低海拔213.50米,相对高差108.50米,地形切割深度在100米左右,属浅切割区。

工作区内范围内无常年性河流。

在普查区有常年性河流大凌河自南向北经过盆地东部边缘凤凰山脚下流过,水量较大,最终汇入渤海。

区内地形较平坦,第四系覆盖较厚,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极少。

气候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区内地形较平坦,第四系覆盖较厚,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极少。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雨量稀少,土壤干燥,年平均气温10℃左右,一月份平均气温-10.7℃,最低气温-29.9℃。

七月份平均气温28℃,最高气温40.9℃。

年平均降雨量485mm——600mm,蒸发量1700——2080mm,多集中在7、8月份,无霜期160天左右,冰冻期为本年11月至翌年4月,自然环境较差。

区内有高压和低压供电线路通过,供电告要件良好。

工作区及周边地区以工业、商业为主,经济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三、水系矿区地表被黄土覆盖,植被稀薄,受地形地貌影响,降水大多呈表流汇集山间谷地迅速排出,不利于地下水补给。

区内地表无常年水体山间谷地雨后有洪流,一般大雨过后很快干枯,井田西部边界有一季节性河流。

四、气象矿区内气候属于大陆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为600mm,多集中在七、八两月,易形成洪水。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常导致干旱缺水。

最高气温37°C,最低气温-27°C,平均气温+7.7°C,十一月至下一年四月为封冻期,历时六个月之久。

冻结土深度0.5~0.8m。

五、矿区周围经济社会环境该矿井建于1970年。

原朝阳煤矿一井、二井为地方国有矿,2003年转制,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成立鑫奥煤业有限公司,该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为技改井,不存在超层越界开采现象。

井田所处地区为贫困地区,由于干旱少雨,无霜期短,农作物常欠收。

耕地少人口多,劳动力潜在资源比较丰富。

矿区北部为荒山和丘陵,西部与朝阳市三维能源有限公司相距2KM。

南部是平地,东部为荒山与浪马轮胎厂相邻。

六、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1、矿井建设规模该矿为技术改造矿井(扩建),生产能力由3.0万t/a扩建为9.0万t/a。

2、矿井工程布局矿井重新布置两个井筒,即一入一回,采用斜井片盘式的开拓方式;矿井原木支护改为锚杆和工字钢棚子支护;设备进行了更新,淘汰了旧的落后的设备。

改扩建后,实现两采四掘工作面,达到9万t/a生产能力。

第二章区域地质条件一、区域地质概况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朝阳穹褶断束的中生代建昌盆地的次一级构造——朝阳凹陷的北西翼。

1、区域地层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I),燕山台褶带(II),辽西台陷(III)朝阳穹褶断束(Ⅳ)北部,区域广泛出露沉积地层,火山岩广泛分布。

自下而上为:1)古生界寒武系(£)下部岩性为紫色页岩、燧石结核灰岩。

上部岩性为灰质砂岩、竹叶状灰岩。

2)古生界奥陶系(O)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结核灰岩,含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

3)古生界二叠系(P)主体岩性为砂岩、粉砂岩、页岩。

4)中生界三叠系(T)主体岩性为砂岩、砾岩、粉砂岩。

与下伏二叠系(P)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与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5)中生界侏罗系下统兴隆沟组(JlX)出露于矿区北西侧,厚度81~403m左右。

本组岩性由灰黑色、灰绿色、灰紫色的块状构造,层理不清的安山岩、安山质集块岩、熔岩角砾岩、玄武安山角砾岩夹灰紫色玄武岩组成。

上部夹有安山质砾岩和凝灰质页岩,底部为黄色砾岩夹黄色薄层砂岩。

6)侏罗系下统北票组(Jlb)经钻探揭露分布在井田西部义县组(Kly)之下,厚度320~850m,为本矿区的主要含煤层位。

岩性以泥岩、砂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将北票组分上、下两部分叙述如下:上部岩段:A: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

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细粒至微粒结构,层状构造。

厚度约53.67m。

B:黑色厚层状泥岩与深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互层。

黑色泥岩中夹有炭质泥岩和薄煤层,并含植物碎屑。

下部岩段:A:黑色厚层状泥岩与深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互层。

黑色厚层泥岩中夹炭质泥岩和煤层。

下部岩段共赋存五个煤组,其中第三组为主要可采煤层,其余一、二、四、五煤组不可采。

B:灰绿色厚层状细粒砂岩。

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细粒结构,硅质胶结,硬度较大,厚度53.50m,含植物碎屑。

7)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义县组(Kly)岩性由上部安山岩段和下部砾岩段组成,分段叙述如下:下部砾岩段:黑灰色,灰褐色安山质砾岩与灰白色中厚层凝灰质泥岩、粉砂岩互层。

夹有石英质砾岩,呈次棱角状,下段砾岩总厚度3~15m.上部安山岩段:灰褐色、紫红色安山岩、安山质集块岩、安山质熔岩角砾岩、安山质凝灰岩。

中间局部夹砂岩、泥岩。

靠底部为玄武质安山岩。

厚度在375-785之间。

与下伏北票组(J1b)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8)新生界上更新统(Q3)及全新统(Q4)井田内第四系覆盖面积较大,由黄土、砂质粘土、砂和砾石等组成,厚度在0-2.5之间。

2、构造1)褶皱矿区的沿煤层走向呈一弧形,为一倾向由北西~北~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23°-65°,东西两侧较陡,中间缓。

2)断裂矿区内共发现8条,即:F l、F4、F6、F3、F10、F11、F12、F13除F1为逆断层外,其余多为正断层,而F3、F10、F13不清。

其中F4、F6断距为50m左右。

这些断层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开采。

3)火山岩:矿区有小面积出露主要表现为白垩系义县组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井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发现成煤后火山岩。

二、煤层及煤质特征1、煤层本区煤系为侏罗系下统,与上伏白垩系下统义县组和下伏侏罗系下统兴隆沟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煤系总厚度400米,含分煤层10-69层,单层厚度为0.02-2.76米,含标志层3-5层依此对比,可将各煤层划分为五组,平均总厚为7.29米(0.02~12.99米),平均可采总厚为6.32米(0.52~l0.53米)各煤层组煤层结构复杂,分叉变薄现象明显。

全区三煤组为普遍可采煤组,第一、二、四、五煤组为不可采。

三煤组在本矿区分为两个分层,即三-1分层和三-2分层。

三-1分层煤层厚度在0.5~2.71m,平均1.2m。

与三-2分层间距为10~53.6 m。

三-2分层煤层厚度在0.65~3.24m,平均1.6m。

三煤组顶板为灰白色砂岩,岩性为中粗粒,层理特别发育(常称条带状砂岩),厚为10~20米。

底板为花斑状泥岩,普遍发育,颜色为灰绿,灰黑色凝灰质泥岩。

2、煤层对比1)巨厚层黑色泥岩;位于一煤组以上,厚为60~280米以上,沉积稳定,色调,岩性均较单一,全区大体一致。

2)钙质砂岩:位于一、二煤组之间,厚为10~15米,白色、中细粒,不显或微显层理,岩性坚硬,滴盐酸起泡。

总之一、二煤组之间是以泥岩为主,当岩性稍变粗即为白色钙质砂岩,此刻即进入了第二煤组的顶板,钻探容易判定。

3)化石层:该层为灰白色砂岩层,位于第二、三煤组之间,岩性为中粗粒,层理特别发育(常称条带状砂岩),厚为10~20米,含有较丰富的矽木化石,该层下即为主要可采煤层第三煤组,同时顶板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中常有砂岩团状,也为之特征,易于认别,便于第三煤组对比。

4)花斑状泥岩:位于第三煤组底板,普遍发育,颜色为灰绿,灰黑色凝灰质泥岩,由于原生沉积物质不均颜色不一所形成的花斑状;有时煤层底板含有0.5毫米大小的鲕状砂粒等为辨别标志,以此花斑泥岩,确定三煤组层位较为可靠、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