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ppt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 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 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 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宋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道理上
(并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五段) (引古) (递 进)
弊
( 在 总
赂 分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总分) 燕亡之教训 者 以 赂 (第四段) 赵亡之悲剧 者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六段)(讽今)
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
20.当与秦相较 21.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 较:较量,抗衡。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第四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理解课文 五、六自然段
2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所以。虽:虽然。
7.斯用兵之效也 8.始速祸焉 9.赵尝五战于秦 10.二败而三胜 11.后秦击赵者再
效:功效。 始:才。 速:招致。 尝:曾经。 战于秦: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再:两次。
1.
二、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 殊句式和用法。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 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 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第二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对比论证、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
破赂 灭秦 之而 道力 也亏 ,
对
大城 小邑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数量上
比
程度上
不灭
道理上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
• 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 大欲——大患。 • 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 繁——侵急。
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 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 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 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 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 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 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 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 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 境。韩魏楚三国君王没有看到长远利益,只为眼前考虑, 患的是政治上的近视眼。
27、其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犹:仍,还。 之:代秦国。之:的。 2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苟:如果 从:蹈,跟随。 故事:旧事,先例。 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是:这。 下:下面。
论证结构
赂 (总分) 秦 力 (第三段) 亏
( 第 一 、 二 段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想想他们的(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 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土地却不 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 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 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 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1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弥、愈:更加。
颠覆:国家灭亡。 固:本来。
得:得当,适宜,对。
第三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侯的贿 赂),(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 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 土地比较,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 秦国)丧失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 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欲望最大的,就是 六国诸侯祸患最大的,(这样,)本来就不通过 战争来决定(胜负)。
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 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 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 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 受。
明确: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 “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 个方面展开对比:
固:本来。
7.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祖父:祖辈和父辈。 8.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9.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以:相当于“而”。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 11.举以予人 举:拿。以:来。 予:给。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以后。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然而,转折连词。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 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 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 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 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 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12.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
13.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诛:被诛杀。 终:坚持到最后。
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际:时候。 16.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和力量。 诚:的确,确实。
17.诚不得已
18.刺客不行
不行:不去。 数、理:命运。
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 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 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 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以至于全部覆 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 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以:用
2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侍奉 礼:以礼相待, 2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名——动 为------所:被动 劫:胁迫,挟持 以:以致 25、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封:分封
日、月:一天天的、 一月月的,名—— 26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治理。为:被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北宋的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 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 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 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 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 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 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 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 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 治者。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
灭燕
前221年灭齐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课文解读 第三段
1.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则:那么 5.则秦之所大欲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课文解读——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1.非兵不利 善:恰当,得法。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原因。 或:有人。 6.或曰 7.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 率:都,皆 8.率赂秦耶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