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PPT课件
量
判断
速 洎 再,却 以谗诛
招致 等到 两次,使------退却 以,因为。诛,被杀
句式: 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互文
革灭 改变
殆尽 将要
第三段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1、以 拿,用
第四段
对 大欲
大患
赂 秦
得难
献易
力
有限
无厌
程度上
亏 ,
比 奉繁
侵急
破 灭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之 道
迁灭 与 略
灭亡 结交,亲附 谋略
智力 智慧和力量 不得已 无可奈何,没办法 向使 以前假如
义
坚持正义,名作动。 数、理 运数、理数,皆指命运
后
最后,名作状。 当
通“倘”,如果
以------为 把------当作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消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之下矣。
拓展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六国论》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 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 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 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 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 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 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分
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 用
邑 城镇 其实 那实际 厥 代词,他们的 祖父 祖辈父辈。 暴 通“曝”,暴露 以有尺寸之地而,才
厌 通“餍,”满足 判 确定 至于 以至于 颠覆 灭亡 理固宜然按理,名作状 此言得之得其理
举以予人 表目的的连词,来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 三苏
唐宋八大家 作文的主要目的:"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
之于今"。
温故知新
《过秦论》
“过秦” (仁义不施)
“规汉” (攻守之势异也)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字词读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构 梳理
弊
在
( 总
赂
分 )
秦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 第 一 段 )
不
赂 者
(总分)
以
赂 者(第三段)
丧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引古)
( 分 (递 进) 总 )
1.父子两人的共同观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人不同的观点是: (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弊在赂秦
(2)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洵文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 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 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 法吗?为什么?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联系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 写作目的。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 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 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 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 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
何仲默
《六国论》
“论古” (魏、楚、 韩、 齐、燕、
赵---秦)
“讽今” (宋---西夏、
契丹)
比较
•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
必• 背名句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被动
句式:为------所,被动句式。
夫 发语词,语助词 而犹有 却,转折连词 可以 可,能够。以,凭借,靠,介词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用,凭借,介词 下而从六国自取下策,名词活用作动词。 破亡 灭亡 故事 旧事,成例
句式:其势弱于秦
收束全文
第五段------ 承上启下,总结历史教训(反面论证)。 第六段------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2、封 分封,封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礼 礼遇,名作动
4、西向 向西,抵抗秦国
5、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之,取独。
下,咽下,名作动。
咽,咽喉
6、为-------所
固定结构,表被动
第四段
积威 积聚的威势
劫
胁迫,挟持
日月 一天天,一月月,名词作状语
以趋于亡 以致,表结果的连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治理/无,
通“毋”,不要,之,取独/为------所,表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
(1).藉之以(蔽)其西: 遮挡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挺身而出
(3).以(阴)助其急: 暗中 (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发展到… ...
文言基础知识巩固
文言实词
通假字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 读史可以明智。——培根 • 鉴前世之兴衰,明当世之得失。 • 读史以博古,以通今,以通政,以通事,
以知道。
六 国 论苏
洵
论
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
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秦—强 楚—大 齐—富
第一段
破灭 兵 战 赂秦 道
灭亡 武器 战术 贿赂 原因
或 有的人 互丧 相继灭亡 率 都,皆 以 因为 盖 因为,表原因 完 保全,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
研读课文 思考问题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总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