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溪巴赫优秀公开课课件

小溪巴赫优秀公开课课件


肖复兴,1947年生。 北京人。当代作家,已 出版80余种书,著有 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 《早恋》、《一个女中 学生的日记》《青春回 旋曲》,报告文学《和 当代中学生对话》、 《和当代中学生通信》 等,散文集《音乐笔记》 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梳理文章结构, 概括文章各段大 意。
1-2段:两个自然段写自己一直想写一写巴赫,却又不知 该怎么来写,因为“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3-4段:过渡段。指出巴赫名字德文的意思开启了我的 写作思路。 5-6段:写巴赫的音乐价值由埋没到被发现的过程,就 像小溪即使弱小却能常青常绿。
前者从文学角度,谈巴赫、巴赫音乐的价值和品格。 后者从音乐角度,谈巴赫音乐博大、精深,滋养后人不 管是大海还是小溪。 巴赫的精神正应验了2500年前古哲人、道家创始人
老子哲学:上善若水。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 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
境界,符合自然法则。(滋养外物、曲折前行、谦卑平 和)。
巴赫=小溪
为什么说巴赫和巴赫的音乐像小溪一样呢?
(1)小溪的特 点和巴赫音乐的 特点、巴赫性格
的特点分别是靠
了哪些句子联接 起来的? (2)分析“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这指的是什么?
(1)小溪的特点和巴赫音乐的特点、巴赫性格的特点分
别是靠了哪些句子联接起来的?
“ 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2)分析“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这指的是什么? (散读5、6段) 小溪:弱小、潺潺、不起眼,却埋没不了、常绿常青, 永葆活力。
分析“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 赫的性格和品格”?(齐读8、9、10) 小溪:生命力旺盛; 永不干涸; 拥有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和旷 日持久的美,能持久地感动人,能 渗透进心灵和岁月。 小溪的性格和品格,也是巴赫的性
被人忽视,却不在意外界是否关注;
格和品格。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巴赫的艰辛生活,看看他的性格、 品格是否和小溪一样。
7Hale Waihona Puke :过渡段。8-12段:赞美小溪的性格和品格,并指出也是巴赫的性 格和品格。 16-18段:描述听巴赫音乐的感受――眼前永远流淌着静 谧安祥、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小溪巴赫》这个题目的真正含 义是什么呢?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
小溪一样的巴赫。巴赫像小溪, 巴赫音乐像小溪。
最后两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将对巴赫音乐的听觉感受转化 成视觉的形象化体验,运用了通感的修 辞手法。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
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 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 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 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 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肖复兴说,巴赫是小溪。贝多芬说,巴赫不是
小溪,是大海。这里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两位大师
都不约而同地把巴赫和自然界中的“水”这一意象联
系在了一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难道仅仅是一种
巧合吗?巴赫作为一个音乐大师,为什么后人在评价 他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水”这一意象,巴赫身上 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品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品质呢?这两种理解矛盾吗?你更倾向哪种说法。
巴赫的艰辛生活: 贫困死亡(9岁父母双亡,作父亲后有11个孩子相继死去,与富裕 舒适的生活绝缘)
月光抄谱(因为专横的哥哥的阻挠,在月光下偷偷抄谱)
牢狱之灾(因为辞职而惹怒公爵,被投入监狱,三个多星期以后才 被释放) 巴赫具有怎样的性格和品格呢? 生命力强、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沉静、坚韧、不张扬、不炫耀、 默默无闻、执着追求。 巴赫的一生是平静的,没有显赫的地位,过着贫穷而落魄的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来自生活和灵魂的平静才使得巴赫的音乐在平静和 谦和中蕴涵了惊人的力量。
写作特点:
•借物喻人 :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 的某一种品格。简言之,就是以“物”喻“人” 。这种写作手法的前提基于“物”和“人”之间 有相似之处。 •在《小溪巴赫》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借“小 溪”的特点,来比喻巴赫及其音乐的品格。即作 者是用跟巴赫有相似点的“小溪” ,来描写和 说明巴赫及其音乐的。
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
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 消极、屈服,但也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他觉得一个
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就
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 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
小溪巴赫
肖复兴
德国小提琴家威廉汉姆编写,此曲一经上演 便立即闻名遐迩〃广受大众欢迎〃但真正的作 者〃并不是威廉汉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 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多少年来〃 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 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成为不朽的 杰作。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 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 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
主义的思想。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 1685年3月21日诞生在属于图林根州 边远小城市爱森纳赫的一个祖祖辈辈 以音乐为职业的平民家庭。十五岁起, 巴赫也开始从事自己的音乐职业生涯 ---在卢内堡一个教会附属的圣咏团当 歌童(1700年),在魏玛公爵的乐队拉 小提琴(1703年),在教堂弹管风琴, 然后又到魏玛任公爵侍从管风琴师兼 宫廷音乐师(1708年),在刻顿一个没 落小宫廷任乐队长(1717年),最后在 莱比锡任圣多玛教堂合唱指导和教堂 附属歌唱学校教师(1723年)。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小溪即巴赫及巴赫的音乐,由此我们可见巴赫的音乐如同小溪
一样具有怎样的特点? 巴赫的音乐一开始不为人注意,但
巴赫的音乐年代越久,魅力越强。
后来其魅力却成为不朽。(真正有
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 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 而且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苍老,相 反却能常青常绿。) 巴赫生前一贫如洗,身后功成名就。 这正应证了一句俗语“是金子总会 发光的
巴赫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能拥有坚强意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 理想执著追求的可贵品格。
分析“ 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小溪的 伟大即巴赫的伟大,巴赫伟大在哪里?(读13、14)
滋养后人; 因信念而一如既往,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这就是巴赫的伟大之处。
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
作者写小溪始终围绕着巴赫其人、音乐,写巴赫
其人、音乐又始终离不开小溪,而巴赫的品格又通过
他的音乐体现。这样三者就密切融合在一起。作者用
小溪作比喻来写巴赫,使巴赫音乐的价值以及他的高
尚品质都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展现,使作品闪耀着动人 的艺术感染力。用巴赫的音乐来展现他的品格,也最 具有说服力。“小溪”便是巴赫和他的音乐的完美写 照。
巴赫在担任各种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孜孜不倦致力 于音乐创作,写出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1750年7月28 日,他在莱比锡逝世,他遗下的子女很多,由于家境困 难,身后萧条,他的妻子甚至不得不靠别人的施舍度日。 他的名作有著名的通俗名曲小提琴独奏《G弦上的咏 调》、《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管弦乐史上的里程碑 《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最完善的音乐作品之一的 《意大利协奏曲》(钢琴)、《马太受难曲》以及《音 乐的奉献》等。他不仅是巴洛克时期欧洲最具代表性的 作曲家,同时也是现代西洋音乐的开山鼻祖,故也有 “音乐之父”之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