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殷商时期,巫风弥漫,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

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A. 祭祀对象发生变化B. 民本思想逐渐显现C. 平民地位有所提升D. 族权色彩日渐浓厚2.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八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汉昭帝)始元四年秋七月,诏日:“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

”这些流民流亡他乡,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

这反映出当时()A. 田庄稳定了社会秩序B. 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C. 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D. 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3.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

今天做了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

”这反映出()A. 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B. 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C. 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D. 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4.有学者指出,汉、唐、宋时,“天下等于中国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

据此可知,清代这-认识()A. 为构建其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B. 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C. 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D. 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5.如图为晚清同治年间洋(货)关税收人变化趋势情况统计图(单位:两)。

这一变化趋势()A. 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B. 表明中国逐渐收回了关税主权C. 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D. 说明中国确立了洋税主体地位6.孙中山在吸取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说,地球形成后经过漫长的“物种进化“”物竞天择”,出现不同等级的生物,经过“千百万年”之进化,“人类乃成”。

但人类进化原则与其他物种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该观点()A. 忽略了人类与自然进化的不同B. 支持把物种竞争原则搬到人类社会C. 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D. 未能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7.1927年10月至1928年6月,在中共六大前,党内文件虽已频频使用“割据”一词,但1928年至1930年,中央文件却否认了“割据”的提法,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农民意识”“忘记了城市的领导作用”。

这可以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 尚未准确认识中国国情B. 农村割据思想由来已久C. 从实践上反对割据理论D. 主张城乡渐进革命路线8.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广告称宁江机床厂既可以供应机床,又可以按用户需求加工零件,还可以承接短期培训。

据此可知,这一广告()A. 反映出国企改革进程的开始B. 突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桎梏C. 表明单一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D. 消除了工业发展地缘限制9.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

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

据此可知,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历程的解读合理的是()A. 忽视了道德的作用B. 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C. 夸大了个人的作用D. 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10.1751年7月,《百科全书)第一卷一经出版就销售了三千余册,到了第五卷,竟有四千名订阅户预付费用,翘首以盼每一卷的出版。

随后法国政府掀起了反百科全书运动,但《百科全书》却因官方的禁毁反而变得更加流行。

这从本质上说明《百科全书》()A. 遭到皇室政治禁毁B. 包含各类研究成果C. 涉及大量生活常识D. 反映崭新社会思潮11.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权力达到顶峰”,统治者对英国制度骄傲不已,说它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任何变动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然而工业革命终究不可阻挡,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终于使英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与现实脱节太远。

据此可推知,工业革命()A. .加大了制度革新难度B. 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C. .加快了议会改革进程D. 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12.1952年4月,西欧国家参加了苏联在莫斯科举办的民间性国际经济会议,东西方商界精英不仅探讨了突破政治束缚、开展民间贸易的可能性,还签署了大量实质性的贸易协定。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 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B. 美苏关系有所缓和C. 民间自由贸易已经实现D. 全球化贸易阻力巨大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来,中国海外贸易进出口商品项目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种类有230余种,涵盖八大类,除了传统的生丝及丝织品、瓷器以外,还增加了日常生活用品。

传统的丝织品和瓷器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出现了中国仿制的欧式锦缎、天鹅绒、丝袜和西式餐具、纹章瓷等,并大量运销欧洲。

进口商品项目多样化,外银开始流入。

中国出口商品项目如生丝及丝织品、瓷器、棉织品等所需原料及产地主要在国内。

进口的手工业原料主要是冰藤、白藤、藤黄、牛角、番藤、马尾、明角、黄丝、孔雀尾、樟脑等。

中国海外贸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足性。

--据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等整理材料二:16世纪中后期,英国出口商品涉及手工业制品、畜牧业产品、矿产品及日常生活必需品等许多项目。

早在15世纪中叶以前,其主导出口项目是羊毛,而15世纪中叶以后,呢绒成为主导出口项目。

16世纪中后期到17世纪中叶,新呢绒出口增加。

15世纪末以来,英国进口商品有大量靛蓝、木材等手工业原料,还有非羊毛纺织品如亚麻布、帆布、棉布、丝绸,以及谷物、葡萄酒等食品。

16世纪中后期,棉花、生丝、香料开始进口。

在进口商品中,大部分是国内纺织业及造船业所需原料,而利用这些原料生产的手工业制品及船舶又促进了出口商品项目的发展。

转口贸易或过境贸易也获得较快发展。

从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中国长期保持着顺差或出超地位。

15世纪末,英国进出口贸易有较大的顺差。

在获得贸易顺差的方式上,两国之间迥异。

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物美价廉,而国内金银的价值又比欧洲高得多,因此,欧洲人不仅从转运中国商品中获利,而且极力输出金银以从中套汇赢利。

相比之下,英国获得贸易顺差,不仅依靠其资源及生产优势,而且发展了转口贸易的优势。

--摘编自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之比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发展的相同特征,并分别说明各自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后期以来中英海外贸易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这些不同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学者奥斯古德曾说:“国家利益被理解为一种只对国家有利的事态。

导致人们追求这一目标的国家利已主义动机,是以只关心一国自己的福利为标志的,它是国家集团自私的表现”。

美国政治学教授詹姆斯。

罗森奥在考察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历史时写道:“国家利益的概念,在政治分析和政治行为这两种意义上均被加以使用。

作为分析工具,它用描述、解释或估价一国外交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作为政治行为的手段,用来为某些政策进行辩护,提出谴责,或加以肯定。

”--摘编自蔡华堂《论国家利益的实质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家利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文章中提出“救亡压倒启蒙”的论点,认为“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时代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题又一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

这种论点其实早在胡适那里就有了,胡适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负面的政治干扰,也即所谓的“政治干扰启蒙”。

--摘编自杨雷《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材料二: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批判。

王元化认为,“把启蒙和救亡看成全然相克是不对的”。

金冲及指出:“从根本上说,是救亡唤起启蒙,还是救亡压倒启蒙?我想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丁守和也说道:“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是为了救亡。

戊戍时期是这样,五四时期也是这样。

”杜文君进一步强调,“‘救亡压倒启蒙’说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主题,改写了中国近代的全部历史”。

李良玉更是直接指出:“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救亡是启蒙的逻辑发展,是它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曹明臣、谢梅《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观点产生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指出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关系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述这一观点。

(举两例史实即可)-------- 答案及其解析 --------1.答案:B解析:A.祭祀对象发生变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依据材料“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

可以得出西周统治者民本思想逐渐显现,正确;C.西周时期平民地位并未提升,排除;D.材料并未体现族权色彩日益浓厚,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西周时期民本思想逐渐显现。

本题以西周民本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的流民会造成社会不安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田庄招抚流民,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正确。

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这些流民……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田庄经济及其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答案:D解析:题干“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显示宋朝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故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宋代皇权呈强化趋势,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政治制度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