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活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
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zhǔ)草稿谗谄..(Chán chǎn)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濯淖..(zhuónào)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商于.(wū)屈匄.(gài)靳.(jìn)尚唐昧.(mò)咎.(jiù)忠臣之分.(fèn)被.(pī)发餔.(bū)其糟相随属.(zhǔ )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n mén)温蠖.(huò)(三)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四)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11—12)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及屈原死后的影响(五)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示例:博闻强志.“志”同“记”,记忆力(六)反思自学过程,写下你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七)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测试一下自主学习的结果。
1、通假字(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志同“记”,记忆力(2)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4)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表现(6) 举类迩而见义远见同“现”,表达(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同“涅”,染黑(8)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接纳(2)王甚任.之信任(3)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心甘焉....。
希望;就;快意,心里舒服(4)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位次;妒忌(5)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用、拿;抵得上;到(6)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自夸、炫耀;认为;没有人(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取独;明(8)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处境困难;疲困(9)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意愿、愿望(10)又安能以皓皓..乎皎洁的样子;尘垢..之白,而蒙世之温蠖(1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这类人;文辞此指文学(12)同死生,轻去就..自失矣被贬归野;在朝为官;茫然..,又爽然(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入:名作状对内、在朝内(2)谗谄之蔽明也谗谄:动作名,说好人坏话的小人(3)蝉蜕于浊秽蝉:名作状,像蝉那样;浊秽:形作名,污浊环境(4)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名词活用作动词,染黑(5)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存、兴: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6) 亡国破家相随属亡:动词使动,使……灭亡;破:使……破败(7)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方正,他描述的是平常的事物,但含义(旨趣)极其重大;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义很深远。
(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译文:(张仪)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还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译文:军队遭受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才招来的祸患啊。
(4)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如果世上)人人都醉了,为何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才美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互动研讨(1)文章第一、二段写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其中心句是王甚任之和王怒而疏屈平。
请结合文本分别说出屈原被信任、被疏远的原因。
答:甚任: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怒而疏: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2)请仔细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答:夹叙夹议。
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3)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答: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赴秦身死;⑦为秦所灭。
用意:作者写怀王三次被秦国欺骗,兵败地削,客死于秦,从此楚国元气大伤,最后被秦国消灭。
这就说明屈原个人的遭遇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4)课文第11节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
在这对照中让读者既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
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三、检测反馈(一)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C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以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
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候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属:连接 B.召置门下,甚幸.爱幸:宠爱C.贾生尽为之对.对:回答 D.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具:详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A.乃.征为廷尉乃.使其从者衣褐B.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侯生因.谓公子曰C.文帝召以为.博士为.楚怀王左徒D.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不敢以.其富贵骄士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项是( B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②贾生尽为之对③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C )A.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招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做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做了太中大夫的贾谊,主张变更秦朝的法度,并且出台了一些由文帝起草的变法律令。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做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他的建议始终未被文帝采纳。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吴廷尉做河南郡郡守时,听说他才学优异,召见(他)并安排(他到)自己的官署里,非常宠爱(他)(或:特别器重他)。
(2)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文帝)每次下达诏令让臣子们议论问题,各位老先生说不出什么,贾生全替他们对答,人人都感到说出了他们所想说的话。
(3)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绛侯、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一班大臣都嫉妒他,就说贾生的坏话说:“这个洛阳少年,年轻学浅,一心想独揽大权,使许多政事造成混乱。
”参考译文:贾生名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在当地闻名。
吴廷尉做河南郡郡守时,听说他才学优异,召见(他)并安排(他到)自己的官署里,非常宠爱(他)(或:特别器重他)。
孝文皇帝登位不久,听说河南郡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还因他从前和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征召他担任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