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定稿1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定稿1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 成中学学习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 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 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
新中国头十七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比旧中国 1965年学 最高时增 校数 长 1965年 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 增长
高等 434所 学校
1947年 的1.1倍
1947年的3.3 67.4万人 倍 1946年的6.9 倍
1949年 1432万 中等 80993所 的14.1倍 人 学校 1681000 1949年 小学 所 的4.9倍
( C )
(5)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两种教育制度” 的提出 ②工农速成班的创办 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④完善教育立法 ( 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B )
(6)“211工程”实施以来,推动了( A.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C.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1、措施
2、影响
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回到健康发展的轨 道.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 2、20世纪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2、20世纪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⑴对基础教育: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 制义务教育。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 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 +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 =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 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2、表现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 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D.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3、影响
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1626.9 1946年的3.9 万人 倍
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什么成就?原因是什么?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经过 (二)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国民教育: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 教育模式: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 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邓小平 (1990年9月5日)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 苏明娟(《希望工程宣 传画》中的“大眼睛”) 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 了工作岗位。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地区;对贫 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 (2)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 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 (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决定“以 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 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 , 借助 苏联经验 ”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确立教育要为 国家建设服务 ,学校要向 广大工农开门 ,大力提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A)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4)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教育,其拨乱反正的措施有 ①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编写新教材 ④倡导尊师重教 ⑤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新加坡成功的秘诀是重视人才。”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 严重的损失。”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春秋政治家管仲
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⑵对中等教育: 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⑶对高等教育: 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度,改革 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3、20世纪90年代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 点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4)允许社会办学 启动希望工程 (1989年)
二、动乱中的教育 ——混乱
1、原因:
“文革”冲击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表现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 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600多万人)
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 1966年8月,“破四旧”,有几十年历史的清华大学校门被 情景 拆毁, 修建了一座毛泽东塑像。
探究一:
人民教育的奠基(前17年)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 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经过) 2、取得的成就?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 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 1、拉开序幕 2、制定方针 3、初具规模
(一)经过
1、拉开序幕
(1)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 进行初步改革。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1、措施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 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 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组织编写新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 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本课探究:
探究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前17年)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 (经过) 2、取得的成就?
探究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探究三: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
1、“文革”后初期状况(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A、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这种教育方针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巩固练习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 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2)动乱时期的中国教育 A.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 D)
(A)
B.整体水平还是得以与建国初期持平 C.通过严格考试录取的制度基本不变 D.还是起到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作用
课堂小结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系于教育
趋势
国运兴衰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思考:
现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何 经验教训?
历程: 奠基时期;曲折时期;复兴时期。 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 科教兴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
C
B. 职业教育的发展 D.基础教育的发展
(7).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的根本原因是( )
A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C .“文革”的发生
B.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D .“大跃进”运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