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从1978年到2008年, 有1.28亿人参加高 考,5386万人录 取,1999年扩招,男 女比例2007年女生 总数47.3%,录取率 占49.9%,城乡生 源,2003年农村城镇 平,2006年新生中农 村生源超过城镇,占 52.5%,2008年复读 生占报名人数的15%.
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的进步能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家经济 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因此教育是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 性的作用。国家才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 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 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成败,直接 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当代的国 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 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大批人 才,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 争的挑战。
二、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 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 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 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 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 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纲要 (2010~2020年)》,强调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 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 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 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 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 兴全民有责。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 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 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 长陆平等“反动学术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 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 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 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 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 在一起。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全国教育经费总计 金额(亿 比上年增 元) (%) 731.51 10.94 867.06 18.53 1059.94 22.25 1488.78 40.46 1877.95 26.14 2262.34 20.47 2531.73 11.91 2949.06 16.48 3349.04 13.56 3849.08 14.93 4637.66 20.49 5480.03 18.16 6208.27 13.29
民办教育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1991年4月15日 “希望工程”开始实 施。这是中国第一所 希望小学——安徽金 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 的“大眼睛”)2005年大 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学技术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 人速成中学学习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年在 1965年学 比旧中国最多 1965 校生 校数 时增长 高等学 校 434 80993 1681000 1947年的1.1 倍 67.4万人 1432万人 11626.9万 人
比旧中国最多时 增长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946年的3.9倍
3.成就: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 扫除青壮年文盲。
新闻:明年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 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 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 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 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第六条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 字教学。 第七条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 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制,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答案提示: 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 本动力。 推进教育创新”(2002年9月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8日) 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落后地区的教育
世界扫盲游行大会
田头识字学习
建国初 北京师范大学开 学典礼
偏远贫因地区小学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 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 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 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 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2.蓬勃发展 ①指导方针: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科教兴国; 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背景:随着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提高劳 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 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措施: ①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 ②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③高等教育:增设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 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施“211工程” (1993) ④社会办学:多渠道筹集经费(民办学校),启动“希望工程” ⑤西部教育:西部20所高校建设 ,20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 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全面否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 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 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 2.具体表现: ①学校全面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③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考试的“工农兵学 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3.影响: ①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专门人才缺乏; ②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③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亲自主持 召开有33位科学家、教授以及 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 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 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 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 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2.蓬勃发展 ①指导方针: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迅速发展。初步形成比 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大量建设人才。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事业重新获得生机。党 和人民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 教育的持续发展。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国运兴衰,系 于教育 1.发展原因: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制度保障); ②党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教育事业 ③经济发展(物质保证)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中国 现代教育的发展。 ⑤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2.经验: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②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③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④从基本国情出发。 ⑤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 3.教训:坚持防止“左”倾错误的干扰。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 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 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 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