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症状多在1~2d减轻,常于7~ 14d内消失。
26
3. Brandt-Daroff 锻炼方法
Brandt-Daroff 锻炼方法 属于治疗BPPV方法之一, 多用于上述治疗失败的患 者。
操作方法:首先让患者迅速向 患侧侧卧位,眩晕消失后再停 留30秒。然后坐起再等待眩晕 消失。患者应向向对侧重复以 上运动,停留30秒,坐起 (图)。 整个治疗练习重复10-20遍。 每天3次,连续2天无眩晕,治 疗停止。
囊斑的超微结构
囊斑主由毛细胞构成 毛细胞上的果冻样物质为耳石膜 耳石膜上有耳石
9
半规管的超微结构
正常耳后半规管的壶腹嵴结构
患耳后半规管的壶腹嵴结构
10
发病机制
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 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理论
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壶腹嵴终顶使嵴顶比重超 出了周围的内淋巴液 嵴顶对重力牵引及直线加速度刺激变得极为敏感 头位变化导致位置反应增强,
19
不同BPPV的诊断与鉴别
表现 P-BPPV S-BPPV H-BPPV
诱发体位 眼震方向
持续时间 潜伏期 疲劳试验
变位试验 背地扭转性
<30s 5~15s 阳性
变位试验
滚转试验
向地扭转性 水平向地或离地性
<30s 5~15s 阳性 >30s <3s 阴性
20
BPPV的治疗
(一)心理治疗:许多患者因反复发 作眩晕易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治疗 中应耐心解释本病可治好,预后良好, 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因此,更好地理解半规管和球囊以及 椭圆囊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于该病的 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管结石症 嵴帽结石症 前庭结石症
迷路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外 周 前 庭 的 血 供
5
椎动脉
外周前庭器官包括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
前庭
椭圆囊 (Utricle) 球囊(Saccule) •外(水平)半规管
最常见类型的眩晕,属周围性眩晕,占眩
晕18%,占外周性眩晕50%;男:女 =
1:2~3,50~60岁女性多见;与年龄因素 有关, 50岁以上病人占总人数的50 %,
3
BPPV发病原因
BPPV的发生在于前庭囊(椭圆囊和 球囊 )斑内耳石的变性与脱落, 由黏附在囊斑变为漂浮在内淋巴液 中,随着头部的运动,这些变性的 颗粒就会撞击半规管的感受器,形 成眩晕的临床症状。
后半规管BPPV (PC-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HC-BPPV) 上半规管性BPPV (SC-BPPV) 混合型BPPV (C-BPPV)
பைடு நூலகம்
14
BPPV的临床类型
发病率
PC-BPPV, 占28% HC-BPPV, 为21% SC-BPPV, 仅13% C - BPPV, 较少见
同时伴有朝向壶腹嵴受刺激
方向的眼震
11
发病机制
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
1952年Dix和Hallpike命名BPPV 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 象提出管石症概念:
变性的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 碎片移动时推动内淋巴→牵引壶腹嵴使其末梢受
耳石器
•上半规管
•后半规管
三个半 规管
6
膜迷路的功能
椭圆囊内含能感觉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称为位 觉斑-主感受头部水平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
球囊内含能感觉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称为位觉
斑-主感受头部垂直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
半规管内含能感觉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称为壶
腹嵴-可感知空间任何方向的角速度刺激
7
8
21
(二)手法复位
后半规管管结石症手法复位 改良的Epley方法 目的:使后或上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微粒经总 脚回到椭圆囊。
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手法复位
Semont释放疗法
目的:使水平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微粒经水平 半规管的非壶腹端进入椭圆囊。
22
1、Epley耳石复位法
A: 从起始坐位改变为平 卧位 B: 头伸出做悬垂位,向 患侧转头45度 C: 头转回中线位,头向 健侧转 45度 D: 身体转动至健侧卧位 同时头向下转与水平 面呈45度 E: 保持此头位回到坐位, 含胸低头30度 *上述每个位置均保持到 眩晕和眼震消失
可双侧发病,以单侧多见
15
临床常规检查
位置诱发试验:
1. Dix –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
诊断后或上半规管BPPV
2.滚转检查(roll maneuver )
诊断水平半规管BPPV
16
Dix –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
A:患者坐于检查床 上,检查者位于病人 身旁,双手把持其头 部向右转45° B:保持上述头位不 变,同时将体位迅速 改变为仰卧位,头向 后悬垂于床外,与水 平面呈30°
刺激而兴奋→引起眩晕发作。
12
临床表现及特征
典型症状为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引 起伴有眼震的阵发性眩晕 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翻身、前倾或 后仰时出现 眩晕发作持续短暂,一般为数秒至1 min。 重复诱发头位眩晕可反复出现 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
13
BPPV的临床类型
23 23
体位变化
耳石移动的动力
24
2. Semont耳石释放疗法
又称为翻滚法,主要是利用身体左右 翻动,分别向左右的侧卧变位促使耳 石漂流到椭圆囊原来的位置,达到控 制眩晕的目的。
25
2. Semont耳石释放疗法
方法 病人闭目坐立,头向健侧旋 转45o然后迅速向患侧侧卧至 一侧枕部接触检查床,保持 该位置直至眩晕消失后30秒 坐起再向另一侧侧卧,两侧 交替进行直至眩晕症状消失。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 刘辉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
短暂的阵发性眩晕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
2
流行病学调查
注意观察眼震和眩
晕情况。
17
位置诱发试验
2.滚转试验(roll maneuver )
是确定HC-BPPV最常用的检查
取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左侧做90度
桶状滚动→平卧位→ 头部及身体向 右侧做90度桶状滚动→ 平卧
A
B
18
诊断与鉴别
BPPV是旋转性眩晕最常见的类型, 临床主要依靠典型发病史、阳性体位 诱发试验和眼震的方向来进行诊断; 不同BPPV可根据典型表现和体位试 验明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