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_(1)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_(1)

综合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尺度性、动态性、多样性。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共同组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1)是太阳辐射能转换的场所。

(2)是三相圈层的耦合界面(3)是自组织协调发展体系(4)是高强度的物质流、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5)多尺度分异显著(6)属于耗散结构(7)是人类的发生场所P10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被誉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P2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2)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3)“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P2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1)区域科学的研究;(2) 环境问题的研究;(3)土地利用的研究;(4)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历的阶段:(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整体性;3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即地理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表明,同时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物质、能量、自然地理要素。

物质组成成分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地热,重力)、潮汐能;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5、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1)太阳辐射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2)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第一能量流,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第二能量流,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第三能量流,矿化过程。

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1)大气循环: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2)水分循环(3)地质循环: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4)生物循环(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

7、化学元素迁移方式:水迁移、大气迁移、生物迁移8、地表化学元素集散的实践意义:土地利用、食物安全、公共健康、矿产勘察、环境修复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指其各组成要素部分之间的空间排列组合格局,包括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特征:(1)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2)相互渗透性;(3)水平方向上的地域性结构特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1)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地壳演化的大地构造、地貌、风化壳的发育以及土壤的形成都具有方向性(2)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经历了原是大气、二氧化碳大气到现代氮氧大气的方向。

(3)水圈发展的方向性,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变化;海水含盐浓度逐渐增大。

(4)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生命起源、生物进化都具有方向性。

2、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也称周期性。

包括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1)周期性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2)旋回性节律:地质旋回,气候旋回(3)阶段性节律,生物生长节律,生物进化节律3、发展的稳定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信息反过来又影响系统输入的现象。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当正反馈占优势时,自我调节作用强于自我增强作用,系统保持稳定状态;当负反馈占优势时,自我增强作用超过自我调节作用,系统发生自组织演化,最终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4、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1)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

(2)从自然地理系统到生态系统,再到人类生态系统(3)物质能量依次在三大耗散结构中流通。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组合规律。

1. 地域分异的概念: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地域分异因素:(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维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2)非地带性因素: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线方向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的尺度:(1)全球性地域分异;(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3)区域性地域分异;(4)中尺度地域分异;(5)小尺度地域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

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4.全球的地域分异表现形式:海陆分布、热力分布、海陆起伏和大陆外形格局5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1)纬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有规律的变化。

(2)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呈带状分布,超过一定幅度后即被另一类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取代。

全球各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从赤道到极地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热量带。

(地带性的起因是由于地球呈球形,太阳高度角不用导致太阳辐射沿纬度呈不均匀分布。

)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大陆地带性划分的标志是土壤和植被,大洋的地带性划分的标志是大洋生物群。

6、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是指大洋表层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

主要是太阳辐射、气温、风向、降水等的地带性分异引起的大洋水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以及海洋生物的区别等,最终导致大洋表层性质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

7.区域性分异规律包括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引起的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

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8.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高原、山地和平原内部的地貌地势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地方气候差别引起的区域分异和垂直带性分异三种类型。

垂直带性: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垂直带性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垂直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直接原因是山地气候条件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

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是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垂直带谱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

显域性: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由于局部地势起伏、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差别等形成的自然景观分异,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也可视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地方性: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包括:1、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2、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

3、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异。

4、人类活动引起的分异。

地方性分异规律有系列性、微域性及坡向性三种规律。

纬度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常常互相影响,使得低海拨区的自然地带很难被截然划分为纯粹的纬度地带或非纬度地带。

对于这类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以水平地带相称。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可分为三类⑴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无论是大陆内部和边缘的大平原,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

⑵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

⑶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

三维地带性——三维地带性是地域分异理论的最新概括。

(以喜马拉雅山系为例)自南向北的变化,划分为三个带:(1繁茂季风森林的“外喜马拉雅带”;(2在冬季强降雪影响下具有中等湿润针叶林的“内喜马拉雅带”;(3仅有高海拔草原的干旱的“西藏喜马拉雅带”。

高原地带性分异:关于高原地带性新的理解:1、高原地带性同低海拔水平地带性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

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热量特征。

(如位于亚热带的青藏高原的植物区系本质上属于温带性质)2、高原地带乃是高原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为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宽广山间盆地或谷地极大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

因此,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是形成高原地带性的前提。

3、扩展了的垂直带,由于在地面上占据比较广阔的面积,因而表现为水平地带,并成为高原内部山地进一步发生垂直分异的基础,即高原内部山地垂直带的基带。

4、除低海拔平原区的纬度地带和干湿度地带之外,任何处于垂直带谱自下而上第二带及其以上的带,只要扩展成为水平地带,即可视为高原地带。

5、在广大的高原上,打着垂直带烙印的高原地带,必然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分异。

6、高原地带的展布表现为自高原边缘向内部辐合,是高原地带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马克耶夫的理想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特点归结为下列几点:(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

(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出现所谓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即从沿岸森林经草原到内陆荒漠的经度变化。

(3)除寒洋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

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