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理节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的周期性规律称为地理节律。

2.整体性: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4.地质循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岩石圈的内部以及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称为地质循环。

5.节律性: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之为节律性,或周期性。

6.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统称。

7.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8.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9.开放性: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耦合性:自然地理系统中任何一种组分同时要受到多种层次节律的作用,这种节律在地理事物上得到巧妙的耦合,使地理事物不断向前进化。

1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2.单列系统:综合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统一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13.土地: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14.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15.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6.主导标志法: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运用的方法。

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

17.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18.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它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二、选择填空(多选题20分,每小题2分)1.洪堡的主要贡献是:()A.首创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B.创造性地运用因果联系法则C.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2.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A.分析手段的科技化B.解释途径的确定化C.研究领域的系统化D.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B.《汉书•地理志》C.《宇宙》D.《地学通论》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地质循环B.水分循环C.大气循环D.生物循环5.贯彻发生学原则的主要区划方法是:()A.地理相关分析法B.类型制图法C.古地理方法D.主导标志法6.自然地理系统的进化发展分哪几个阶段:()A.天然生态系统B.社会生态系统C.原始生态系统D.人类生态系统7.下列地域分异规律属中尺度分异的是:()A.地方性气候引起的区域分异B.省性C.干湿度地带性D.垂直带性8.土地评价的类型按评价目的不同可分为:()A.土地适宜性评价B.土地经济评价C.农用土地评价D.土地潜力评价9.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的主要方法:()A.定性分析法B.统计分析法C.系统分析法D.模型化方法1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1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1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

()A.《管子•地员篇》B.《周礼》C.《梦溪笔谈》D.《禹贡》13.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分层结构B.整体性C.渗透结构D.地域结构1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体系要素作用过程包括:()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15.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16.新生代以来的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哪几个阶段?()A.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B.天然生态系统C.第四纪自然地理系统D.全新世自然地理系统17.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A.地方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18.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是:()A.古地理法B.地理相关分析法C.发生统一性D.叠置法19.土地分类单位自上而下为:()A.科—属—种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2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21.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A.模式化B.系统化C.技术化D.理论化2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3.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系统可分为:()A.开放系统B.封闭系统C.半封闭系统D.孤立系统24.自然地理系统物质循环结构的模式有:()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5.道库恰耶夫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贡献是:()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26.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A.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27.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有:()A.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C.带段性分异D.省性分异28.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为:()A.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B.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C.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D.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29.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A.相B.限区C.自然区D.地方30.人类与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下列哪几个阶段:()A.工业化阶段B.采集渔猎阶段C.人地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D.农业社会阶段3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综合体B.景观圈C.自然地理环境D.地球表层3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与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B.《周礼》C.《梦溪笔谈》D.《禹贡》33.系统的基本特征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层次性D.相关性3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35.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A.垂直结构B.结构整体性C.功能整体性D.时间结构36.自然地理系统的进化发展分哪几个阶段?()A.天然生态系统B.新生代C.人类生态系统D.原始生态系统37.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热力分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38.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是:()A.区域共轭性B.地理相关分析法C.发生统一性D.相对一致性39.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为:()A.相-限区—地方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科—属—种D.级—亚级—单元4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三、填充题1.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2.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理论基础是: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4.《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5.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作用过程包括有: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地貌要素及其作用过程、水文要素及其作用过程、生物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土壤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岩石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6.洪堡的主要贡献是:(1)首创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2)创造性地运用因果联系法则,(3)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7.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8.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

9.地质循环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类基本的地质过程。

10.自然地理系统节律的特点是:(1)层次性(2)耦合性(3)变异性(4)地域性。

11.水平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的统称。

12.大气环流结构有三个基本模式,即全球性环流系统、海陆间季风型环流系统和地区性环流系统。

13.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14.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分别表现为: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大洋:大洋表层的纬度地带性,大洋底层的非地带性。

15.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的构成: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16.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方向主要决定于区域的水热条件和区域的土地结构17.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个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18.水平地带性两种表现形式是带段性和省性。

19.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20.自然地理环境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周期性节律,二是旋回性节律,三是阶段性节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