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A. 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D.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实行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的“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说明礼乐制度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等级制度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C项错误。
分封制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故D项错误;选择题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甥舅之国”。
“甥舅之国”的出现A. 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B. 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C. 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D. 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材料“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形成了“甥舅之国”说明了宗法关系的扩大,巩固了统治,所以正确答案为C。
“禹传子,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
周朝已经是奴隶社会的第二个朝代,当时没有部落贵族统治,所以B错误。
君主专制开始于秦始皇,周天子时期尚未形成专制权力,D错误。
选择题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A. 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域B. 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 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见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之下,中央权力相对较小,而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士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对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缴纳赋税、朝觐述职等,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正确;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商朝中央地域的大小,也没有与西周的分封制疆域相对比,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间战争问题,所以分封制就不能体现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B错误。
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与材料不相符,D错误。
选择题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A. 世袭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
选择题下图是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秦砖,上刻“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飤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信息主要是:A.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A【解析】材料“海内皆臣”反映了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疆土辽阔,臣民众多,故B错误;“海内皆臣”并不能体现交通发达,水陆并用,故C错误;“海内皆臣”也没有反映法律严苛,覆盖全国,故D错误。
故选A。
选择题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
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 ②③①④B. ②①③④C. ②④①③D. ②①④③【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唐代的三公九卿,②是秦朝的三公九卿,③是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④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②①④③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选择题相较于夏商周,大一统国家的显著不同是A. 地理环境B. 生产方式C. 国民构成D. 制度特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实现国家大一统,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正确;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国民构成不是大一统国家相较于夏商周的显著不同,排除ABC。
选择题秦朝的中央官职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秦朝政体的本质特征是A.职位细化,各司其职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材料中九卿属于行政机构,但是其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至上,故D符合题意。
选项A、B 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材料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
选择题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曾在洛阳登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
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B.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C.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D.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答案】C【解析】根据“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科举制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C项正确;材料无关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科举制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用做官控制知识分子,不能说明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
这些诏令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 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解析】根据材料“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 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等信息可知,宋太祖这样做是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对应试举人有所偏私,形成师生关系,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因此材料中的诏令旨在防止选官结党营私,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故B选项正确;材料“不得称呼考官为恩”可知,宋太祖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而不是针对丞相,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宋太祖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而颁布的诏令,没有体现科举的制度化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防止形成师生关系而结党营私的问题,没有体现贵族特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选择题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
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解析】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
选择题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
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
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答案】C【解析】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C项正确;要求“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其并没有随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
选择题有学者讲二述明代内阁制度时说:“内外一应章奏。
先由大学十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意见,送进宫甲,再山皇帝细阅决定……又称‘票拟’……待皇帝自己看过。
拿这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
批好拿出去,这便足正式的谕旨。
”据此可知,明代A. 皇帝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 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C. 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D.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阁大学士先看奏章,然后写好票拟即自己的处理意见,最终由皇帝批红决定。
由此可知决策权最终在皇帝手中,所以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故B项正确。
内阁仅有票拟权,决定权最终在皇帝手中,但材料并未强调官员的唯命是从,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内阁制度加强了皇权,没有涉及中枢机构的健全,C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题干主旨是内阁制强化皇权,并不是明朝政治体制的僵化,故D项错误。
选择题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发行机构曾发生重要变化。
观察下图,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是,当时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 行政中枢发生变化D. 赋税制度开始调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一的宝钞发行机构是中书省;图二的发行机构是户部,这主要和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仅从纸币的发行机构来看是不能得出明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中叶以后,B选项排除。
明朝赋税制度的调整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等有关,D选项排除。
选择题与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集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
这一变化说明A.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府州县的权力被督抚替代C.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清前期设督抚“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对比明代三司分理地方事务,可知清代督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督抚加强了对府州县的监督、控制,不是取消了府州县,排除B项;清朝前期督抚“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C项与史实不符;通过督抚制度,清朝前期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D 项错误。
选择题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设立了A. 内阁B. 殿阁大学士C. 锦衣卫D. 东厂、西厂【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太祖疲于处理国事,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不是明太祖,故A项错误;锦衣卫不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是监察特务机构,故C项错误;东厂、西厂也是宦官特务机构,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