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文字版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文字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反馈(月考)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②③隋朝灭广581年 589年 605年 618年A.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B.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2.历史学家范文澜这么评价一位古代帝王,“他是较好的政治家,因为他多少能够留意到劳动民众的愿望。

在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他所创立的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不能因为其王朝历年短促,就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范先生所评价的中国古代的帝王是()A.隋文帝:杨坚B.唐太宗:李世民C.宋太祖:赵匡胤D.元世祖:忽必烈3.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

”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隋朝()A.完成统一B.经济发展C.人口增长D.轻徭薄赋4.隋朝从开皇之治的天下兴盛到大业年间的社会动乱,仅仅经历了37年。

透视历史,隋朝由项峰迅速滑落到深渊的根本原因是()A.隋朝的残暴统治B.藩镇割据C.外族入侵D.农民起义5.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

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来自普通人家。

”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B.完善三省六部制C.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D.推进科举取士6.唐太宗见太子在树下休息,乃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者,受谏则圣。

这一材料反映的情况是()A.吸取隋亡教训B.以民为本C.发展科举制D.虚心纳谏7.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

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A.擅长作战谋略B.变革礼仪制度C.重视农业生产D.善于虚心纳谏8.武则天遗言为自己留无字碑,千秋功过人有后人评。

史学家肯定武则天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唐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C.创立殿试制度D.选拔贤才9.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

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唐初北方无边患B.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10.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当时的人可以看到()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②贵族使用越窑青瓷饮茶;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④宫廷女子表演西域舞蹈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 ①②④11.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A.反映了社会制度比较先进B.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C.反映了尚武风气盛行一时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12.唐朝名僧玄奘与鉴真的相同之处是()①都为唐朝的对外交往作出重要贡献;②都为实现目标而历经艰难困苦;③都有顽强不屈的毅力、不折不挠的精神;④都在贞观年间出国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3.李亨即位,对叛军发动的第一仗以巨大损失宣告结束,长安百姓希望之火破灭,杜甫看着街上胜利归来的胡人,痛苦悲愤化成了诗《悲陈陶》:“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杜甫痛苦悲愤的原因是()A.隋炀帝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B.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国势由盛转衰C.以朱温为首的藩镇割据势力镇压了黄巢起义D.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14.“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黄巢所写的《不第后赋菊》,表现了他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下列有关黄巢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A.唐朝末年爆发的农民大起义B.起义的领导人是黄巢C.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D.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了政权15.下面是小明整理的唐朝灭亡后的历史信息。

其中正确的是()①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②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延续;③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④五代十国时统一仍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6.《新唐书》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拔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反映安史之乱后,唐朝()A.朝政腐败B.经济衰落C.藩镇割据D.国力强盛17.唐太宗的昭陵刻在建唐过程中所骑六匹骏马的雕像,均雄劲有力。

武则天时,曾下令组织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出土的唐三彩,连牵马的昆仑奴都昂首向天,没有一丝卑怯的神情。

这说明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A.兼容并包,重文轻武B.豪迈宏放,昂扬进取C.尚武轻文,民族压迫D.男女平等,思想开放18.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这一说法()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D.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19.“唐代《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

以上材料说明()A.佛教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B.佛教文化最先起源于唐代C.外来文明与中华文化相融D.中华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20.钱钟书《中国文学史》中记载:“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领域繁荣都数到“宋代”的其中一个原因是()A.宋词的发展B.宋代少数民族政权并立C.宋代实现全国统一D.宋代重文轻武政策21.宋初,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与当地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共同治理地方事务。

其目的是()A.分散地方长官权力B.收归军事指挥权C.增强地方长官势力D.分割宰相行政权22.北宋时,“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北宋()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B.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C.文武并重使边患危机消除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23.下图是有关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②③④①24.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

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

”这一措施()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D.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25.宋太宗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宋代统治者这种认识造成了()A.变法受阻,积弊难除B.内乱频仍,国势衰弱C.外戚宦官,横行不法D.重文轻武,积弱不振26.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皇帝的权力分散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27.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

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游至(屡次、接连之意),间里萧然,农民菜色。

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

”这说明了()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28.“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

”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原因是()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B.推行操之过急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损害农民利益29.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这说明()A.党项族变成了汉族B.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D.澶渊之盟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30.齐涛在《中国政治通史》中写道:“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

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

”这表明盟约()A.辽朝获得巨大利益B.促进双方经济交流C.宋朝财产损失重大D.和平无法长久保持31.在与金军的交战中,北宋的军队常常是不战而败,金军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的宋军望风而逃,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对此金军的将领感叹道“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这段材料反映了宋朝()A.金军骁勇B.军事的无能C.轻视军备D.辽军善战32.“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C.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D.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