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板书在数学课堂的作用作者:叶碧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方式。
板书的结构分布一般分三部分,一是当节课的知识点;二是例题的书写格式;三是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
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需要通过板书来传递,数学中的解题、作图、运算等也要通过一定的板书来示范。
有人赞誉板书为“微型教案”。
的确如此,好的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教师讲课时层次分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理清条理,做好笔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因此,数学教学中板书运用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人认为,板书在数学课堂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提纲引领作用
提纲式板书是按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讲解顺序,提纲挈领地编排书写的形式。
这种形式能突出教学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点,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其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如在讲《不等式的解集》这一课时,我的主板书如下:
1、不等式的解
2、不等式的解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指示线的方向:“>,≥”向右;“<,≤”向左
2)“≥,≤”用实心圆点;“>,<”用空心圆圈
二、示范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要经历一个从未知到已知,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让学生接受现成的数学结论,而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而一节课中,板书地呈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推进,动态地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吸引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认知。
板书的连续性,也能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观察、思考的時间,更深刻地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讲《利用全等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这节课时。
引例讲的是一个战士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测与对方碉堡的距离。
老师分析引例:战士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势,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的距离。
不仅把现实场景转化成图形,还用身体语言引导学生理解。
最后。
把真实场景转化成数学图形,并且用数学语言有逻辑性的表达出整个思维过程。
解:在Rt△ADB与Rt△ADC中
∵AD=AD
∠DAB=∠DAC
AB = AC
∴△ADB≌△ADC(SAS)
∴BD=CD
这样的板书能让同学们明确先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全等说明对应线段相等。
三、补充作用
板书不能只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
务。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随时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人深思的问题。
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解,两个同学上来板演就有两种解法,
令人惊喜的在同一道题中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都展示出来。
在补充的板书中又把整体代入的思想展示出来。
思维碰撞出火花,对学生启发很大。
又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书本上的方法是:
已知,如图,△ABC.
求证:∠A+∠B+∠C=180°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AB.则
∠ACE=∠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CD=∠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CB+∠ACE+∠ECD=180°
∴∠A+∠B+∠ACB=180°(等量代换)
即:∠A+∠B+∠C=180°.
有学生的想法是把三个角“凑”到A处,过点A作直线PQ∥BC(如图)
证明:∵PQ∥BC(已作)
∴∠PA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Q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PAB+∠BAC+∠QAC=180°
∴∠B+∠BAC+∠C=180°(等量代换)
还有的学生是这样证明的:在三角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然后过这一点分别作另外两边的平行线,也可证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即:如图,在BC上任取一点D,过点D分别作DE∥AB交AC于E,DF∥AC交AB于F.
∴四边形AFDE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BDF=∠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ED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EDF=∠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BDF+∠EDF+∠EDC=180°(1平角=180°)
∴∠A+∠B+∠C=180°(等量代换)
学生的思维越发发散了,智慧的灵光越发叫人觉得惊喜。
由此可见,板书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之大。
因此,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恰当穿插合理的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记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