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复习学案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四、文化常识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归纳•提升】一、结合例句,梳理宾语前置的常见形式(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3、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大王来何操?译: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3、彼且恶乎待哉?译:(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必修一《师说》学案答案【梳理•巩固】一、名句默写: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二、文本夯实: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或者……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吾师(以……为师,学习)道也,夫庸(岂,哪里)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圣人)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或许,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的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到了)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族,类。
这些人),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对前面起总括的作用,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似。
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如果拜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如果拜比自己官职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难道)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固定)师。
孔子师(以……为师,向……学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炎E子之徒(这些人),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经文和解释六经的著作)皆通习之,不拘于(被,受)时,学于(向)余。
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三、句子翻译1、因此,无论(地位)高贵低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3、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4、他和他年纪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5、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归纳•提升】一、宾语前置常见类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以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三)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 “唯才是举” “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四)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 “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 “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五)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拓展•提升】2019全国卷210. B 11. 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故选B。
12.C 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故选Co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苟, 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 “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期年,满一年;之,至叽“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
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
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
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