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
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必有师。
师者,所以惑也。
(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从师而问焉.();..()也远矣,犹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句式:)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写作方法。
3、熟背并准确默写全文。
1、概括段意,梳理文章思路,弄清全文论证层次。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同时论述了老师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的从师标准。
(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一层以“古之圣人”与“______________”作对比,第二层从对其子与“______________”的角度对比,第三层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从而使文章一步步深入展开。
(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转入正面阐述,引用_____________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交代写作的原因。
2、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1、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相似也()有碑仆道()策之不以其道()何可胜道也哉()4、师: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则耻师焉( )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亦(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二、虚词1、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于:其皆出于此乎()学于余(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3.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词, )5、乎:生乎吾前 ( 词, )其皆出于此乎 ( 词,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词, )6.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传道受业解惑()2、或不焉,或师焉()四、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4、小学而大遗:(古)(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今)不需要。
6、今之众人:(古)(今)许多的人。
五、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活用类型并释义。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而耻学于师()3、小学而大遗()4、位卑则足羞()5、吾从而师之()6、吾师道也()六、特殊句式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七、翻译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八、情境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一致。
6.《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7、、《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8、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9、《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0、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句子是。
不要等待余秋雨有人告诉你,屋后的山坡上有一棵树,三年后会结出一种果实。
于是你苦苦守望、天天等待,与朋友交谈也不离这个话题,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安排三年后的开摘仪式。
大家对那种果实越想越玄,还不断地添加悬念。
三年一到,终于开摘了,大家张口一尝,立即面面相觑。
原来,那果实口味平庸、粗劣、干涩,没有人愿下第二口。
再看周围,漫山遍野都是草莓、刺檬、石榴、桑葚、酸枣、青柑,整整三年,全被冷落了,连看都没看过一眼。
但是,究竟是你冷落了它们,还是它们冷落了你?看看它们灿烂而欢快的表情,就知道了。
由此证明,等待是一种排他的幻想。
苦苦等来的,多半是尴尬。
(摘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一书)《师说》学案答案1、句读(dòu )乐师(yuè )阿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贻笑大方(yí)2、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
(句式:判断句)人非生而(就,表承接)知之(知识和道理)者,孰能无惑?惑而(连词,表转折,却)不从(跟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始终)不解矣。
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他,他们)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比)吾,吾从而(跟从(他)、并且)师(以…为师)之;(句式:状语后置句)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名词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反问,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
(句式:判断句)嗟乎!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他们)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他们,老师);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不及,名作动)圣人也亦远矣,而(却)耻(以……为耻)学于(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