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篇目(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篇目(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篇目(二)__师说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思想情怀1.惟古于词必己出。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2.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3.文从字顺各识职。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曹魏时期,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

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二、时代大事古文运动发端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兴起。

“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一种讲究词藻、声律和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每句话由四个字或六个字构成。

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了前秦诸子及司马迁那种不受拘束、轻松随意的散文被抛弃,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读书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师说》就是韩愈在这一时期写给弟子的赠文。

[情境活动]唐代文学家韩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三岁而孤,靠兄嫂养育成人。

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历尽艰辛方进士及第。

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遭祸,一贬阳山,再贬为博士,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

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韩愈的经历和成就,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与同学探讨,各抒己见。

答:参考答案:“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务驱动三常识博览·拓宽视野[资讯概览]一、文学常识说“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

二、文化常识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例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例如: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4.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一般由他人记述,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他的还有注、笺等。

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师:历代对教师的尊称。

古人特别尊师重道,常把“天地君亲师”并列,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在古代,对老师的称谓很多,如师长、博士、祭酒、司业、学官、教习、教谕、西席、西宾、讲席等。

任务驱动四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文白对译][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句读.(dòu) 2.或不.焉(fǒu) 3.官盛则近谀.(yú) 4.郯.子(tán) 5.苌.弘(cháng) 6.师襄.(xiāng) 7.老聃.(dān) 8.六艺经传.(zhuàn) 9.李氏子蟠.(pán) 10.贻.之(yí)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3.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成群地2.名词作动词(1)吾师.道也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尊师学习(3)君子不齿.并列、排列[名师点拨]古汉语名词作一般动词的五种情况3.名词的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明的人愚:愚昧的人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而耻.学于师以……为耻(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3)不耻.相师以……为耻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名词,军队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名词,道路(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6)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名词,主张,观点(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名词,道义(8)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动词,说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于(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4)不拘于.时介词,被6.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岂、难道(6)传其.①.道解其.②.惑者也①代词,指老师的②代词,指学生的7.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被动句不拘于时。

(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译文:(他)不受(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

3.状语后置句(1)生乎吾前。

(状语后置句,“生”的状语“乎吾前”后置)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人)。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生”的状语“于吾”后置)译文:哪用得着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3)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贤”的状语“于弟子”后置)译文: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5.省略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省略句,“爱”前省略主语“人们”,即“士大夫之族”)译文:(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

七、典型名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NO.1文本初读]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答:参考答案:①立:圣人无常师②今之众人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