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黄疸综合征症状鉴别诊断黄疸(jaundice , icterus ),指的是血液内胆红素浓度(正常为1~8㎎/l)因胆色素代谢紊乱而增高(>20mg/l)所表现的巩膜、黏膜、及皮肤黄染。
黄疸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伴随或显现于上百种疾病经过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综合征。
血液内胆红素业已增高而临床上尚未显现黄染体症的,称为隐性黄疸。
其显现于传染病、侵袭病、遗传病、中毒病、代谢病等群体性疾病经过中的黄疸综合征,特称群体黄疸病,在兽医临床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胆色素正常代谢过程胆色素是在网状内皮系统(RES)nei内由血红蛋白转化生成的。
血红蛋白是制胆红素的唯一原料。
网状内皮系统是制造胆红素的唯一场所。
1克血红蛋白能转化成35毫克胆红素。
正常衰老的、受到伤害的或有先天内在缺陷的红细胞,通常易被扣押或滞留在网状内皮系统,为吞噬细胞所吞噬和破坏,释出血红蛋白,进而分解为血红素(hematin), 再经水解除去铁质,即成为胆红素(bilirubin)。
胆红素按理化性质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肝细胞处理、附着有类脂质和蛋白质,存在于正常血流中的胆红素,称为血胆红素(hemobilirubin),结合胆红素(combined bilirubin) 或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其分子量较大,不易通过肾小球滤膜而进入尿液内;作樊登白(Van den Bergh)氏试验时,因试剂无法与类脂质和蛋白质所包裹的胆红素分子直接接触,需加入乙醇使蛋白质分离后才得以接触,故直接反应为阴性而间接反应显阳性,因属胶体物质,故不易通过血管壁而浸染组织。
另一类为经肝细胞处理而与蛋白质分离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free bilirubin)肝胆红素(hepatobilirubin),胆胆红素(cholebilirubin),晶体胆红素(crystal bilirubin)或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因其分子量较小,且多为钠盐晶体,易通过肾小球滤膜而进入尿液内;行樊登白氏试验呈直接反应阳性,因属晶体物质,故易通过血管壁而浸染组织。
胆红素经氧化后,可变为显现各种色泽的胆色素,如胆翠素(biliprasin)、胆绿素(biliverdin)、胆青素(bilicyanin)及胆褐素(choletelin)等。
经还原后,仍能回转为胆红素。
经肝细胞处理的胆红素(肝胆红素),随胆汁(胆胆红素)进入肠道,被肠道内细菌所还原,成为无色的尿胆元(urobilinogen)或称粪胆元(stercobilinogen)。
再被氧化成为棕色的粪胆素(stercobilin),随粪便排出,使正常粪便显棕黄色。
肠内的尿胆元,一部分被肠壁所吸收而进入门脉系统。
其大部分由肝细胞处理后转变成胆红素,排泄于胆汁内,再进入肠道(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或胆红素—尿胆元循环);另一小部分则原样通过肝脏而进入体循环,并经肾脏随尿排出,故正常血液及尿液内含小量的尿胆元。
尿液内的尿胆元,经日光、细菌等氧化后,即成为尿胆素(urobilin)。
胆色素正常代谢过程(胆色素肝肠循环)肾脏尿胆元(粪胆元)尿胆素粪胆素(尿液)(粪便)二.黄疸综合征病理类型及特征黄疸综合征,可依据致病因素和发病环节分为四大类型,即溶血性黄疸。
肝源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和混合性黄疸,再临床上表现各自的症状。
体征和检测所见。
溶血性黄疸(hemolitic jaundice)又称血液发生性黄疸或滞留性黄疸(retention jaundice),是红细胞在血管内和/或网状内皮系统内过多过快地破坏,游离出大量血红蛋白,生成大量血胆红素(hemobilirubin),超过肝脏的转化和排泄能力而滞留与血液内所致发的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特征,溶血性黄疸兼具溶血性贫血和滞留性黄疸的特点,具体包括:A.可见黏膜苍白。
黄染,脾肿大,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症等血管内溶血和网内系溶血体征;B.红细胞参数(RBC,Hb,PCV)减少,骨髓再生反应活跃(骨髓红系增生,循环血围成熟红细胞增多),红细胞膜稳定性降低(红细胞脆性增加)等溶血性贫血的过筛检验改变;C.黄疸指数增高,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樊登白氏试验直接反应强阳性,无胆色素(尿中无胆红素),血,尿,粪内胆元均明显增多等滞留性黄疸的胆色素代谢过筛检验改变。
溶血性黄疸有六种病因类型,即传染病溶血性黄疸,侵袭病溶血性黄疸,中毒病溶血性黄疸,遗传病溶血性黄疸,代谢病溶血性黄疸以及免疫病溶血性黄疸。
1.传染病溶血性黄疸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发的一类溶血性黄疸。
包括:各种动物的溶血性链球菌病和葡萄球菌病,出血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牛养溶血性梭菌病,羔羊产气荚膜杆菌病,犬埃立克氏体病,血巴尔通体病,附红细胞体病,无定形体病,马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贫血等。
2.侵袭病溶血性黄疸寄生原虫尤其血液原虫侵袭所致发的一类溶血性黄疸。
包括各种动物的梨形虫病、泰勒虫病、椎虫病、禽住白细胞虫病和禽疟疾等。
3.中毒病溶血性黄疸各种毒物所致发的一类溶血性黄疸。
包括:化学毒中毒,如酚噻嗪类、美蓝、醋氨酚(退热净)、非那吡唑啶、皂素、煤焦油衍生物、铜、铅等中毒;植物毒中毒,如十字花科植物、葱、洋葱、野洋葱、黑麦草、甘蓝、蓖麻素、金雀花、毛莨、栎树枝芽、动坏的萝卜等中毒;动物毒中毒,如蛇毒中毒等。
4.遗传病溶血性黄疸基因突变所致发的一类家族性溶血性黄疸。
包括:可造成血管内溶血急性发作的遗传性铜累积病(Wilson氏病)以及可造成慢性网内系溶血的各类型红细胞先天内在缺陷,如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遗传性磷酸果糖激酶缺乏症、遗传性谷胱甘肽缺乏症、遗传性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症等红细胞酶等;家族性球红细胞增多症、家族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家族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形态先天异常;小鼠α-海洋性贫血、β-海洋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分子病;还包括牛、猪、犬等动物的红细胞生成卟啉病和原卟啉病等先天性卟啉代谢病。
5.代谢病溶血性黄疸与红细胞膜稳定性有关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所致发的一类溶血性黄疸。
除前述各类型红细胞先天内在缺陷应归属此类外,还包括牛低磷酸盐血症性血红蛋白尿病的以及犊牛断奶后暴饮所引发的急性低渗性溶血并血红蛋白尿病(犊牛水中毒)。
6.免疫病溶血性黄疸免疫反应所致发的一类溶血性黄疸。
包括:新生畜同族免疫性贫血(IIHA)、犬猫等动物的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血苗接种以及不相合血输注等。
肝源性黄疸(hepatogenous jaundice)又称实质性黄疸(parenchymatous jaundice)或肝细胞性黄疸,简称肝性黄疸,是肝脏受到损伤,肝细胞变性、坏死,制造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减退所致发的黄疸。
肝性黄疸的发病环节有二:一是受损伤肝细胞处理、转化血胆红素的能力低下,以致部分血胆红素在血液内滞留,形成滞留性黄疸(retention jaundice)。
一是肿胀的肝细胞束、门静脉隙细胞浸润及水肿压迫胆小管,胆汁在肝内的排泄途径不畅(肝内胆道堵塞),部分胆胆红素渗漏至组织间隙,经淋巴系统反流入体循环;或者直接通过弥散作用进入血管窦,经肝静脉、后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形成回逆(反流)性黄疸(regurgitation jaundice)。
肝源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兼具肝病体征、肝功能障碍以及肝性黄疸的胆色素代谢过筛检验改变。
具体包括:A.肝脏肿大变性坏死萎缩以致门静脉高压、腹水等病变和体征;B.各项肝脏功能试验不同程度异常;C. 黄疸指数增高,血液内血胆红素和肝胆红素均增高,樊登白氏试验呈双项或直接反应,尿中有多量胆红素,血液和尿液内尿胆元增加,粪便内尿胆元含量不定等肝性黄疸的胆色素代谢过筛检验改变(滞留性黄疸+回流性黄疸)。
肝源性黄疸有四种病因类型,即传染病肝性黄疸、侵袭病肝性黄疸、中毒病肝性黄疸、遗传病肝性黄疸。
1.传染病肝性黄疸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发的一类肝源性黄疸。
主要包括犬传染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马传染性闹脊髓炎(肝脑病)、肝结核等。
2.侵袭病肝性黄疸肝部寄生虫侵袭所致发的一类肝源性黄疸。
主要包括血吸虫病、牛羊肝片吸虫病、肝棘球蚴病等。
3.中毒病肝性黄疸各种动物中毒所致发的一类肝源性黄疸。
包括猪屎豆、野百合、杂种车轴草大等植物中毒;汞、砷、铅、铜、镉、四氯化碳、四氯乙烯、痢特灵(呋喃唑酮)、酒精、酒糟等化学物中毒;黄曲霉毒素、拟茎点霉素A(羽扇豆)、杂色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中毒。
4.遗传病肝性黄疸基因突变所致发的一类先天性肝源性黄疸。
包括遗传性肝硬变,即铜累积病(Wilson氏病)、家族性肝内动—静脉痿以及Gunn突变大鼠、考利代绵羊、玻利维亚松鼠猴的家族性慢性特发性黄疸即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参见《动物遗传·免疫病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又称机械性黄疸(mechanical jaundice)或胆道梗阻性黄疸,是由外力压迫胆管,使胆道狭窄以至阻断,梗阻前侧胆压不断增高,所有胆管渐次扩大,最后造成胆小管破裂,胆汁直接或经由淋巴系统反流至体循环所致发的黄疸(反流性或回逆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兼具胆道病变和体征以及反流(回逆)性黄疸的胆色素代谢过筛检验改变。
具体包括:A.显现可视粘膜重度黄染,尿色深黄,粪便粘土色即亮(脂状)灰白色,皮肤瘙痒等体征;B.胆道梗阻的特殊体检所见;C.黄疸指数显著增高,血液内血胆红素及肝胆红素增加,樊登白氏试验直接反应阳性,尿液内出现多量胆红素和胆盐等胆汁成分而缺乏尿胆元,粪便内胆红素及粪胆元明显减少等阻塞性黄疸(反流性黄疸、回逆性黄疸)的胆色素代谢过筛检验改变。
阻塞性黄疸有如下具体病因(原发病):1.胆管内如胆结石、蛔虫阻塞;2.胆管壁如胆管炎、胆管癌、胆管狭窄、先天性胆管闭锁、乏特氏壶腹癌、乏特氏壶腹溃疡、俄狄(Oddi)氏括约肌痉挛;3.胆管外如临近器官恶性肿瘤,特别是胰头癌、肝癌、总胆管周围恶性肿瘤或肿大淋巴结,慢性胰腺炎,总胆管周围有粘连物。
混合性黄疸多种发病环节综合作用致发的黄疸。
例如,在阻塞性黄疸,由于其严重性及长期性,常导致肝细胞病变而继发肝性黄疸;在溶血性黄疸,因贫血、缺氧和红细胞崩解产物的毒性作用,肝细胞受损而继发肝性黄疸;同时因胆汁粘度增加及大量胆红素的排泄,形成胆色素结石而继发阻塞性黄疸;肝炎时除发生肝性黄疸外,常伴有胆小管损伤、梗阻及破裂而继发阻塞性黄疸。
三.群体黄疸病病因类别及特征动物群体发生的黄疸病征有近百种之多,通常按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即传染病黄疸症、侵袭病黄疸症、中毒病黄疸症、遗传病黄疸症以及代谢病黄疸症。
传染病黄疸症病原微生物所致发的一类黄疸病症。
主要包括:1.传染病溶血性黄疸可造成溶血性黄疸的传染病,如各种动物的溶血性链球菌病和葡萄球菌病、出血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牛羊溶血性梭菌病、羔羊产气荚膜杆菌病犬埃立克体病、血巴尔通体病、附红细胞体病、无定形体病、马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