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大学德育本文主要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和谐统一、诚信为人、重义轻利、尊荣知耻等思想进行阐释,探讨儒家思想对大学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并提出有关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对策以积极推进大学德育建设。
[标签]儒家思想传统大学德育虽然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东西早已成为糟粕,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并未过时。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包含许多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有益于人类文明的精华,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一、传统儒家思想精华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开创于孔子,在中国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民族心理、民族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传统儒家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
爱国主义。
热爱祖国是对人的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始终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
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理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砥砺作用。
儒家创始人孔子倡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由此造就了历史上无数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仁人志士。
如汉朝持节牧羊的苏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宋朝作《正气歌》的文天祥。
清朝“禁烟固疆以强国”的林则徐等等,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情感。
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都在于使人们从小对社会、对国家具有参与感、责任感。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易》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强调一个人从小开始就要加强自身修养,立足社会,然后报效国家。
个人道德修养的理想归属,就是要直接为天下、国家的太平盛世提供政治蓝图,使其得以实施,“独善其身”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兼济天下”,走内圣外王之道,实现治理国家的抱负。
这形成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样的国家、民族意识。
这些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至理名言,这种忧国、许国、殉国的民族精神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
那些植根儒家思想、具有高尚民族气节和强烈国家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正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极好题材,必将激发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总体精神的体现,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生理念。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见机而作、居安思危,实现君子的宏伟抱负,同时具有像大地一样的忍辱负重的品格和厚重博大、吸纳百川的胸怀,这些都是成就事业和发展学业的必要基础。
自强不息的道德修养与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联系在一起,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传统美德。
《孟子·告子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奋斗,才能锻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也只有经过逆境的磨练,才能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苦中自强不息,“知困,然后能自强”。
《愚公移山》寓言中所颂扬的愚公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生动写照。
第三,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传统社会民本思想的道德理想。
儒家以人为中心,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古代儒家“人本”主义观强调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同时也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大学德育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第四,和谐统一。
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
儒家提出了中和思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生化不已,都能实现自己,使自然与社会都能和谐发展。
这是一种普遍的和谐观,世界上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集体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在人际关系中,“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对待他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以对方为重,尊重对方,关爱对方。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协调。
儒家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都是要使人际关系达到协调的和谐境界。
整个和谐社会理想的境界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出“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自然观,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法则,人与万物共生共存,协调发展。
儒家的和谐观念对当今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诚信为人。
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项重要行为规范,是社会人际关系存在的前提,也是人享誉群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诚实是为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先。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
“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苟信不继,盟无益也”。
孔子大力提倡诚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人诚实守信,不仅是天地之道,也是人的本性、人格的跃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为人之道就是对诚信的追求。
孔子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说:“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
实践表明,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就会为人所不齿,而诚信的人则受到人们尊敬。
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诚信观至今仍具有智慧的光芒,也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六,重义轻利。
中国古代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利”之间的关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
在义利观上,儒家重义轻利。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强调以义为上,以义为重,“舍生取义”,见义勇为,行为要以符合义为标准。
他反对计较个人私利,“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要因小利而失大义。
反对不择手段地获取个人物质利益,“富与贵,是人之所以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他说:“不义而富且贵,在我如浮云”。
孟子主张“先义后利”,以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思想虽然有过分强调道德、重视封建伦理纲常的现象,但儒家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主张“制民之产”,还是要重视利,只是要求以义融利,不能以利为利,见利忘义;人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有小人只追求利益,而不讲道义。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人应当在义的指导下去学会求利,不能纯粹为了谋求私利而置大义于不顾。
儒家重义轻利,强调对利的追求必须符合义,主张“为天下兴利”的道德价值观,在现今时代也具有积极意义,仍值得提倡。
第七,尊荣知耻。
中国传统儒家将“荣誉”与“耻辱”作为评判行为好坏的重要道德标准,尊荣知耻是道德人格的基础,是维护人自尊的重要条件。
儒家倡导积极有为的人生观,把荣辱观念与人格修养、功名成就结合起来。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君子耻言而过其行”。
“行己有耻”,人要有自爱之心,不要做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
“知耻近乎勇”,强调知耻会给人带来奋斗的勇气。
孟子认为,“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在孟子的眼里,一个不知耻辱的人是不配做人的。
荀子也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治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在荀子看来,明分荣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
儒家也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
当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就应以人民大众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廓然大公”,“无私无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为国家、民族利益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慷慨赴死,这是一个人至高的光荣。
而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则是一种受人鄙视的卑劣的思想和可耻的行为。
知耻能使国家奋发图强。
《礼记》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
”在儒家这种国家民族荣辱观的长期影响和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加强民族团结、褒扬民族和睦、强调国家统一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儒家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大学德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格修养和个性发展,培养和谐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树立远大的理想。
大学德育工作不仅要让广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通过大力弘扬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所倡导的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国家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同广大青年学生的个人利益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忠诚、爱心、智慧和勇气、知识、才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繁荣和富强尽自己神圣的爱国义务。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大学德育教育中弘扬儒家思想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发扬艰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无疑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
要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思想要求和鞭策学生面对艰难和挫折,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迎难而上,才能苦尽甘来。
在学习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对遇到的困难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气概去克服。
让他们懂得“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勉励学生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祖国建设得富裕起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鼓励大学生要志存高远;“唯日孜孜,无敢逸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愤读书、拼搏进取。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激励着青年学生为民族和国家的前途而不断奋斗,并在这种奋斗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