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就是追求进步的人们再次高度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学识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延绵至今。
其具体内容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实行仁政,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拥有存活和美好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翻案”即为道德教化的方法,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存有平衡的道德普遍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叛变起兵的必要,又没叛变起兵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并使国家达至太平的统治者,事实上都没违反儒学的仁和礼两小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就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可以抵抗其统治者。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可以轻慢其统治者——即为人民不受到道德约束,就可以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就是一刻也不可以分离的,这就叫做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相同的时代而存有相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去统治者现代的社会,就可以违反仁的原则。
违反了仁的礼,一定会受人民的反对和抵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反仁的原则。
不违反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相同的时代而发生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至不违反仁的原则。
这就是仁礼协同,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比较积极主动,指出这就是引致中国近代滞后的一个原因。
我真的这就是对中庸的误会。
中庸开篇就说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曰道,修行之曰教。
遵从人的本性就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于社会中的人,我们须要依据人性去展开学识。
所以才存有“喜怒哀乐之未播发,曰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可知,儒家不是疏离人性,而是宣称人性、迎合人性、以人性为显然的,并必须根据人性去展开学识,彰显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
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
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
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存有推动人与自然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够随时自我调整,适应环境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重要著作所赞叹,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发扬下去,并使之广为的运用至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回去,则可以在反反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惠。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我们能够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科学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电池,从不断的体悟中快速提高自己的素养。
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坚持不懈的回去不懈努力学**和课堂教学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背其糟粕,并使儒家文化不断地获得技术创新和发展,全然展现出其逊于时代的价值,并使我们的人生可以过得更有意义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出现官方与民间儒学研究相呼应、相促进、相补充、相互动的大好形势,以发掘儒学现代价值、全球价值和未来价值为主旨的儒学现代化、当代化运动呈现出新文化破土前的勃勃生机,孔子热、儒学热、中华经典诵读热正在大陆兴起,儒商、儒将等字词频见报刊,四书五经等儒学典籍出现热销,仁义、礼信、孝悌等传统美德引起人们的怀念和追思,孔子和儒学研究机构、活动、刊物、书籍、文章、网站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决定并快速在全球建设一百所孔子学院……我们指出儒学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就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迥然不同,儒学能历千年而鼎沸,经百折而不朽,指导着中华文明以足够多的韧性和非常大的包容性不断栋梁,必存有她打破时空的“合理内核”与永恒价值。
她就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科学体系,她能并且能够永远与时俱进。
在当代,儒学的非常大现实价值主要存有如下方面:1.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展开自我学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育沦为具备理想人格,达至至仁义、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矣万物育矣”的“太平和再分”境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
这一点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人心缺乏治理而导致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为维持传统社会的安定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商品交换是自山的.竞争是必然的.但这一切不是无序的.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应当就是有序经济。
这种较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除须靠经济、法律等手段.还须存有道德力量的维系。
实际上.道德的作用与经济、法律等手段是不可分的.不讲道德.任何法律、经济的手段也难以奏效。
市场经济木身实质是信用经济、市场机制、市场工具.诸如商品、货币借贷、买卖、合同、契约、金融、期货等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
不讲信用.必然导致经济混乱及各种负而现象的产生。
市场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越要求人们守信用、讲道德.越要排斥无信、欺诈、放纵等不义行为。
市场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关系.要求人们在讲利求利的同时讲义守信。
儒家重义.诚实守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我们这一传统美德.对消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诈欺解除合同、尔虞我诈、借钱自作聪明等道德败坏、经济无序现象.更显露出了积极意义。
3.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今社会文化泛滥成灾,信息核爆,国外各种形式的文化因素步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例如美国大片,日本卡通,韩国影视,等等。
这些东西表面认为似乎没什么,不过就是一种可供人娱乐消闲的方式,但实际上就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观念,并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被同化,从而丧失了民族的木。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入侵,可以称作文化帝国主义。
那么在文化入侵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起至一个怎样的促进作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既然如此只有发扬这个根本才可能发挥出儒家文化的作用。
我以为就文化产业而言,首先应当有意识的将儒家思想注入文化产品中,并且扩展着这种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提倡和平中庸,提倡道德理性,积极将这些思想注入文学艺术作品中,提高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扩大中国儒家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其次,应当有意识融和其他的文化的精髓,补充儒家文化,使之更容易为其它国家接受。
事实上,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一些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
如果将这些内容儒家化,在传播出去,未尝不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一种良好选择。
4.儒家文化对国民性格影响第一,求实乐观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孔子倡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人生,这一点全然可以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天人银穗草窥见,虽然孔子一生曲折不断,但他自始至终都不曾退出对理想的崇尚,从孔子的生平事迹也可以充分反映出来这一点。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然灾害与人祸,使中国人一次又一次陷于苦痛之中。
尤其就是在年后,中国人民备受耻辱,然而中国人民何曾退出过?中国人民始终坚信可以存有否极泰来之时。
第二,宽容和谐的处事原则孔子以一种灵秀的胸怀去直面这个世界,充满著了对世界的爱,在他的心中礼治就是唯一有效率的治国治身天下之道,因此他赞同王道,教化万民,反对以暴力手段获得天下。
这一点与基督教的济世哲学存有相同点,也存有不同点。
相同点就是均指出自己存有挽救世人的责任。
但中国哲学就是词藻的,非暴力的;而基督哲学则可以通过一些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
尽管孔子的思想有些理想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就是尊重这一思想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不可能会在强悍的时候霸凌他国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汉王朝,唐王朝,明王朝,清王朝何曾霸凌过他国(蒙古帝国未受到汉化,不扣除此列),东亚封贡体系的创建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第三,崇文尚贤与革故鼎新的精神中国人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也就是一个注重人才的国家,在茫茫的历史长河里,中国能够人人才辈出,中国的科技、艺术、文学等曾几千年里领先世界,缔造出来了一个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中国人又就是具备冒险精神与技术创新精神的。
郑和下西洋,中国人对南洋的研发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倡导理性社会的创建,必然建议对师长,对人才的认同。
而“苟日崭新,日日崭新,又日崭新”,“周虽旧邦,其命文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长”则彰显了中国人的革新观念。
5.儒家文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孔子的天人观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也有著指导意义。
孔子敬天,著重天人合一,他曾念书于老子,而老子的思想中就是存有迎合自然的成份的,孔子在构筑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稀释了这一思想的积极主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