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表达式:PV=nRTP: 气体压力,SI 单位 PaV: 气体体积,SI 单位m 3n: 气体的物质的量,SI 单位molT: 气体的热力学温度;SI 单位KR: 摩尔气体常数,通过实验测得:8.314 J·mol -1·K -12、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当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P 总 = P A + P B + P C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同样适用于气体混合物。
(1) 如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物质的量之和为n 总,温度T 时混合气体总压为P 总, 体积为V ,则P 总V=n 总RT如以n i 表示混合气体中气体i 的物质的量,P i 表示其分压,V 为混合气体体积,温度为T ,则 P i V=n i RT(2) 当组分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与混合气体相同时,组分气体单独存在时所占有的体积称为分体积,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分体积之和V 总 = V A + V B + V C且:PV i =n i RT推导可得:P i /P 总 = V i /V 总例: 在27℃,101.3kPa 下,取1.00L 混合气体进行分析,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为:CO 60.0%,H 2 10.0%, 其它气体为30.0%。
求混合气体中,(1) CO 和H 2的分压;(2) CO 和H 2的物质的量; 解: (1). P (CO) = P 总×总V V CO )(= 101.3kPa×0.600 = 60.8 kPaP (H2) = P 总×总V V H )(2= 101.3kPa×0.100 = 10.1 kPa(2). n(CO) = (RT )总V CO P = 300K K m ol 8.314J 1000.1a 108.601-1-333⨯⋅⋅⨯⨯⨯-m P = 2.40×10-2moln(H 2) = (RT )2总V H P = 300K K m ol 8.314J 1000.1a 101.101-1-333⨯⋅⋅⨯⨯⨯-m P = 4.00×10-3mol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量大类。
与非晶体比较,晶体的特征:有一定的几何外形、有固定的熔点及各向异性。
4、质量守恒定律:参与化学反应前各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全部生成物的总质量,这是化学反应的一个基本定律。
5、生成焓:在一定温度(通常选定298K )及标准压力下由元素的稳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的某化合物时的焓变。
石墨为碳的稳定单质。
所以:表示CO 2生成热的反应是 C (石墨) + O 2(g) → CO 2(g); Δr H m Ə = - 393.5 kJ·mol -1 习题多选题指出下列方程式中何者是正确的 ( )A .p 总V 总 = n 总RT B. p i V i = n i RT C. p i V 总 = n i RTD. p i V i = n 总RTE. p 总V i = n i RT名词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首先决定于反应物的本性,此外,还受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增加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其本质原因是增加活化分子数 。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的本质原因是: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标准平衡常数也称为热力学平衡常数,以K θ表示,它只是温度的函数。
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是以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反应物的C/C θ(或P/P θ)的乘积除以生成物的C/C (或P/P θ)的乘积所得的商(对于溶液取C/C θ,对于气体取P/P θ)。
反应式中若有纯固态、纯液态,它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
如(1)2NO(g) + O 2(g)2NO 2(g) (2)Fe 3O 4(s) + 4H 2(g)3Fe(s) + 4H 2O(g)2222O NO NO P P P⋅=K 4422H O H P P =K在相同条件下,如有两个反应方程式相加(或相减)得到第三个反应方程式,则第三个反应方程式的平衡常数为前两个反应方程式平衡常数之积(或商)。
例: H 2(g) +S(s) H 2S (g); K 1ƏS(s) + O2(g)SO2(g);K2Ə则反应:H2(g) + SO2(g) O2(g) + H2S (g)的平衡常数为K1/K23、化学平衡的移动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其特征是V正=V逆,反应系统中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当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发生改变,这种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其结果必然是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
(1) 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向增加生成物的方向移动;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反应向增加反应物的方向移动;若将生成物从平衡系统中取出,平衡向右移动。
(2) 压力:当ΔV>0,即生成物分子数大于反应物分子数时,平衡向左移动。
当ΔV<0,即生成物分子数小于反应物分子数时,平衡向右移动。
当ΔV=0,即反应前后分子数相等时,平衡不移动。
上述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①压力变化只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变化的反应平衡系统有影响;②在恒温下增大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
(3)温度:对于放热反应(ΔH<0),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变小,平衡向左移动;对于吸热反应(ΔH>0),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变大,平衡向右移动;(4)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由于它以同样倍率加快正、逆反应速率,因此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
吕·查德里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已达平衡的动态平衡系统,如以某种形式改变一个平衡系统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习题单选题:<1>. 为了提高CO在反应CO + H2O(g) CO2 + H2 中的转化率,可以( )A.增加CO的平衡浓度B.增加水蒸气的浓度C.按比例增加水蒸气和CO的浓度D.三种办法都行<2>. 增加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其本质原因是()A.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B.增加活化分子数C.降低活化能D.增加速率系数<3>.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各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A. 不再随时间而发生改变B. 均随时间而发生改变C. 是否改变不确定D. 反应物浓度改变,生成物浓度不改变<4>. 下列那些因素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A.浓度 B.压力 C.温度 D.催化剂<5>. 当反应2A(g)+B(g)4C(g)(放热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改变一个条件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加压B.使用催化剂C.加热D.减少C的浓度<6>.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的本质原因是()A.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B.改变了化学反应的方向C.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D.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7>. 增加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其本质原因是()A.升高活化能B.增加活化分子数C.降低活化能D.增加速率系数多选题<1> 温度升高导致化学反应速率明显增加的原因是()A.分子碰撞次数增加B.反应物压力增大 C. 活化能升高D.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E.活化能降低填空题<1> 对于C(s)+CO2(g) 2CO(g)反应在某一温度下,达到平衡,若增加体系的总压,平衡朝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减小、不变)。
名词解释:吕·查德里原理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1、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离解常数Kθ表示弱电解质的离解程度,Kθ越大,离解程度越大,该弱电解质相对较强。
离解度、离解常数和浓度之间的关系:对某一指定的弱电解质,因Kθ一定,当浓度越稀时,离解度越大,该关系称为稀释定律。
2、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人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离解度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3、缓冲溶液: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通常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组成。
缓冲溶液同时具有抵抗外来少量酸或碱的作用,其抗酸、碱作用是由缓冲对的不同部分来担负的。
缓冲溶液的pH值是由缓冲溶液的组成和组分浓度比决定的。
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一般为PKa ± 1或PK b ± 14、盐类的水解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盐的本性、浓度、温度、酸碱度5、酸碱质子理论: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6、沉淀和溶解平衡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表达式对于相同类型的电解质,溶度积大的溶解度也大。
因此,通过溶度积数据可以直接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解质如AgCl和Ag2CrO4,前者溶度积大而溶解度反而小,因此不能通过溶度积的数据直接比较它们溶解度的大小。
7、溶度积规则(1)当溶液中离子积Q > 溶度积K SPƏ,溶液呈过饱和状态,有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直到溶液呈饱和状态。
(2)当溶液中离子积Q < 溶度积K SPƏ,溶液呈不饱和状态,无沉淀析出,若系统中原来有沉淀,则沉淀开始溶解,直到溶液饱和。
(3)当溶液中离子积Q =溶度积K SPƏ,溶液呈饱和状态,沉淀和溶解处于动态平衡。
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沉淀就达完全,即该离子被认为已除尽。
8、盐效应:由于加人易溶强电解质而使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增大的效应称为盐效应。
在沉淀操作中利用同离子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盐效应。
故应注意所加沉淀剂不要过量太多,否则由于盐效应反而会使溶解度增大。
沉淀剂的用量一般以过量20%-50%为宜。
9、分步沉淀:溶液中往往含有多种离子,随着沉淀剂的加入,各种沉淀会相继生成,这种现象称为分步沉淀。
当一种试剂能沉淀溶液中几种离子时,生成沉淀所需试剂离子浓度最小者首先沉淀,即离子积首先达到其溶度积的难溶物先沉淀。
如果各离子沉淀所需试剂离子的浓度相差较大,借助分步沉淀就能达到分离的目的。
10、沉淀的溶解有以下几个途径:转化成弱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难离解的配离子、转化为另一种沉淀再行溶解。
比如由于AgCl可溶于弱碱氨水,却不溶于强碱氢氧化钠是因为Ag+与NH3结合,生成了稳定K,沉淀溶解。
的配离子[Ag(NH3)2]+,从而大大降低了溶液中Ag+浓度,使Q<SP习题:单选题:<1>. 向1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加入一些醋酸钠晶体,会使( )A. 醋酸的离解常数增大B. 醋酸的离解常数减小C. 溶液的pH值增大D. 溶液的pH值减小<2>. 有关缓冲溶液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与弱酸及其盐的浓度有关B. 缓冲溶液可由弱酸及其盐组成C. 缓冲溶液能保持溶液的pH 值相对稳定D. 缓冲溶液一定显碱性<3>. 欲使CaCO 3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可以采用的办法是 ( )A. 加入0.1 mol·L -1的Na 2CO 3B. 升高溶液的pH 值C. 加入0.1 mol·L -1的CaCl 2D. 降低溶液的pH 值<4>. 向饱和AgCl 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gCl 的溶解度增大B. AgCl 的溶解度、溶度积均不变C. AgCl 的溶度积增大D. AgCl 的溶解度、溶度积增大<5>. 按酸碱质子理论,在反应NH 3 + H 2O NH 4+ + OH -中,属于酸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