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对依恋的概念、发展阶段、已有研究理论到已有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综述,然后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阐述以及展望。

【关键词】依恋依恋理论依恋的评估方法现状依恋(attachment) 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依恋的形成及其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依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依恋概念的提出和依恋发展的阶段1.依恋概念的界定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

[1]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

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

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 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近年来, 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 可以是儿童, 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

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2.依恋发展的阶段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许多研究者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谢弗和爱默逊(Schaffer & Emorson)提出的阶段模型及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 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 非社会性阶段(0~6周)。

该阶段儿童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

( 2) 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

该阶段儿童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

( 3) 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

该阶段儿童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 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

〔4〕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 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3个月)。

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

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

(2) 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

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

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反应。

(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

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 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 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

(4)[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 ol.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岁以后)。

这时, 婴儿开始考虑母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 认识到母亲的离开是暂时的, 并不是抛弃他, 母亲是爱他的, 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 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

(二)依恋形成发展的理论对依恋的实质及依恋作用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 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依恋理论, 主要有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依恋理论、习性学的依恋理论、认知学派的依恋理论。

1.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依恋起源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喂养, 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性质, 健全的依恋来自母亲给予的温暖、宽容和充满感情的照料。

依恋就其实质而言, 是儿童对能满足其生理需要, 为其提供快乐与舒适的抚养者的一种情感联结。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较早期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 认为婴儿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 如果缺乏这种与他人的情感联系, 儿童将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社会化。

但他们都强调儿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都认为父母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恋的起源和基础。

2.社会学习理论的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虽接受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某些观念, 也把喂养看作依恋确立的决定因素, 但是它摈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 注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突出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

在社会学习论者看来, 依恋实质上是指母亲满足儿童基本需要而获得的二级强化行为。

也就是说, 母亲反复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满足相联系, 减少了婴儿的基本内驱力, 于是母亲的在场、微笑、声音获得了二级强化的性质, 母亲就成了婴儿的依恋对象。

3.习性学的依恋理论鲍尔贝是一位深受习性学影响的精神病学家, 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精神病学理论, 创立了自己的依恋学说。

他系统地论述了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依恋的阶段性发展及其内部机制, 还对依恋的主要特征作了分析。

他指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

鲍尔贝在解释母婴依恋形成的机制时假设: 人类进化过程中使婴儿产生了一种先天的倾向, 即婴儿具有在无力照顾自己时发出信号(哭、笑、依附等)以吸引成人接近, 从而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倾向, 同时成人也具有对这些信号做出适当反应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恋。

在习性论者看来, 依恋是一套生物学上的本能反应, 它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其作用在于保护幼小, 为他们提供一种心理安全感。

习性学依恋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内部工作模型”来解释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

鲍尔贝指出, 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型”, 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

此外, 习性学依恋理论还看到了依恋作用的双向性, 改变了传统上只重视婴儿对成人的依恋而忽视成人对婴儿的依恋的倾向。

4.认知学派的依恋理论认知学派的依恋理论并不重视需要满足的作用, 而是强调一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辨别力、记忆力等)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 要想形成依恋, 儿童必须具备两种能力: 一是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 若缺乏这种能力, 儿童既不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的依恋, 也不会产生怯生心理;儿童依恋的研究及其新进展是必须具备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卡根(F·Kagan)采用“图式”的概念来解释依恋的形成机制。

卡根设想, 婴儿在交往中会逐渐形成一些人和物体的图式。

当与图式相似的刺激物出现时, 婴儿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 当与原先图式不同的刺激物出现时, 婴儿会产生兴奋、好奇或害怕的情绪。

婴儿在6~9个月时已经形成对抚养者的专门图式, 因此产生了特定的依恋。

(三)依恋研究方法1. 陌生情景法陌生情景法( strange situation ,SS) 主要是用以评价8~18个月婴儿依恋关系的标准化程序。

该方法的理论背景是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行为”( security base behavior) 。

通过行为控制系统的调节,儿童和依恋对象不断转换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的寻求亲近行为和探索行为,陌生情景法就是对“安全基地行为”的考察。

该方法将儿童的依恋分为 4 种类型:安全型( securely attached) 、焦虑回避型(anxious2avoidant ) 、焦虑矛盾型(anxious2am2bivalent) 、混乱型(disorganized) 。

研究者对陌生情景中的个体行为差异的探索中发现两个矛盾的观点: ①陌生情景中的行为反应的是个体与照顾者已经建立的依恋关系; ②行为反应的是儿童个体气质而不是已经形成的母子依恋关系。

前者认为经过早期敏感、积极照顾的婴儿在陌生情景中会以安全依恋表现出来。

后者则认为儿童气质能解释在陌生情景中儿童行为的显著差异,虽然不能以气质来区分安全或不安全型,但可预测不安全的类型。

近来这个争论不断倾向一致:早期依恋经历和儿童气质均会影响儿童的早期依恋模式,儿童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反映了两者的相互作用。

陌生情景中的婴儿依恋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儿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对母亲的依恋行为,它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依恋研究中。

陌生情景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与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反应强度相比,儿童在标准实验室里的依恋行为要大得多,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该方法缺乏生态效度。

②施测受文化的影响。

首先,文化会影响参与者对陌生情景意义的认知,从而影响亲子关系的性质,使亲子在实验中的反应方式表现出文化特性。

其次,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父母对儿童行为的期望不同。

研究发现,安全性依恋在所有国家中的样本都很相似,差异在于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所占的比例不同。

③陌生情景法也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首先,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只适合8~18个月的婴儿。

其次,该方法的应用需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大样本,从而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

另外,许多难以控制的额外变量,比如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等,往往会削弱陌生情景法的效度。

2.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at2tachment Q2Set ,AQS) 是继“陌生情景法”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公认为有效和可靠的儿童依恋行为测量工具,它克服了陌生情景法生态效度上的缺陷,主要是测量家庭环境中1~5 岁儿童的依恋行为。

迄今,它广泛用于评价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行为,亦用来评价儿童与保育人员之间的依恋关系和跨文化研究。

AQS 和陌生情景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它符合依恋理论的假设,即在外部环境不发生急剧变化的条件下,儿童依恋行为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AQS 的优点在于:首先使用方便,一般了解儿童行为的成人经过简单的训练便可有效的使用它。

其次适用于小样本甚至单一研究对象的情景。

其三是具有启发性特点,特别适宜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思想和假设。

最后AQS 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分析,使这一方法更为实用。

不过,须要说明的是,AQS 具有强迫选择和分类的性质,限制了被试的自由反应,并有可能遗失重要的信息。

二、依恋研究现状(一)儿童依恋的纵向研究通过对前学龄期儿童的认知、社会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测验与依恋关系的研究, 可以发现前学龄期儿童的自主和服从是自我系统发展的重要部分, 而这与依恋的质量有着重要关系, 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与婴儿期的不安全依恋有着密切联系。

随着儿童环境的变化,母婴依恋的结构和作用形式也随着变化, 它通过影响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作用着正在建构的儿童的自我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