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设计题目:学前儿童回避型依恋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业:学前教育班级:本科0202班学号:********学生:吕晓彬指导老师:***一,研究价值行为退缩的儿童经常表现出行为抑制.害羞.社会性孤独等,被认为观点采择能力低,自尊水平低,同时孤独.压抑的潜在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危险因素。
这些儿童在平时沉默寡言,容易被家长和教师所忽略。
但是,当他们遭遇变故时,这些行为退缩儿童则难以调适自己的心境,也许在人格上会出现某些问题,危害他们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现在的理论认为: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的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
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依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
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而且会在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
[1]因此,通过研究行为退缩与儿童回避型依恋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员就可以及早地对儿童的行为加以干预,力图改变对幼儿的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以求适合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
二,文献综述(一),概述1.社会退缩行为的界定在发展心理学中,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行为抑制(inhi-bition),害羞(shyness)和社会性孤独(social isolalion)这四个概念的界定有些模糊。
它们的共同部分是行为的孤独,但又不完全相同。
行为的抑制是指儿童在陌生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害怕.谨慎的气质特征,多指年龄较小的婴儿表现;害羞是指儿童在陌生社会环境下的抑制;社会性孤独是指被同伴拒绝而表现出的独处行为;而社会退缩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环境下表现出的独处行为。
[2] 行为退缩儿童表现包括行为抑制.害羞.社会性孤独等。
2.依恋理论的发展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
依恋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生态学家John Bowlby 最先提出,他确定了依恋理论的基本框架。
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发展了依恋理论。
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依恋划分为A.B.C(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和八种依恋亚型。
20世纪90年代初,Main和Solomon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本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对依恋研究更多的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如开展的婴儿期除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
[1](二)研究现状分析1.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研究现状1.目前,认为儿童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气质Kangan(1991)等人关于气质研究认为:退缩行为儿童最早表现为行为抑制—胆小,谨慎。
在同样情景与条件下,行为抑制幼儿比非行为抑制幼儿行为唤起的感觉阈限低。
[2] 另外,婴儿期的身体活动频率与消极的情绪可以预测后期退缩行为。
(2)依恋类型依恋理论认为,亲子依恋关系影响儿童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关系到儿童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Bowbly 1973)。
所以,因不安全依恋关系而具有不安全内部工作模式的幼儿认为周围环境是无法预测的,不安全的,没有反馈的,会导致幼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退缩,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探索行为。
(3)教养因素父母的过度控制和过度保护也会导致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
Rubin(2001)的研究指出,母亲在儿童自由游戏时过度卷入能导致儿童的退缩行为。
研究还指出,过度保护的父母则倾向于限制儿童的活动,鼓励儿童的依赖性,不鼓励儿童在陌生情境下进行探索活动。
Gerhold (2002)等人追踪研究了3个月至8岁的儿童,发现母亲的面部表情和对儿童的反应性能显著预测儿童后期退缩行为。
(4)同伴关系退缩儿童在新环境中与同伴交往技能受到限制,容易产生焦虑,远离同伴。
同时,社会交往的失败经验导致儿童消极的自我感受和认识,这种感受和认识在与同伴交往失败时得到进一步强化。
2.回避型依恋研究现状2.1.回避型依恋的表现回避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是一种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可以得出回避型依恋的行为特征有:(1)与母亲在一起时,多数时间自己玩耍,很少理会母亲(2)与母亲分离时,悲伤程度小,能专心做自己的事(3)当母亲回来时,不积极欢迎,也无明显的喜悦,抱他时会挣扎或身体移开,主动回避。
2.2.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原因有很多,目前研究者普遍认同的有:(1)养育质量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对幼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及需要不敏感,往往意识不到更谈不上迅速反应;对幼儿冷淡,与幼儿身体接触很少,甚至拒绝与幼儿身体主动接触;常常以一种生气的,怒气冲冲的方式对待幼儿或给予幼儿过多的刺激性.侵扰性的照顾。
(2)幼儿气质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的过程,既有幼儿对母亲的依恋,也有母亲对幼儿的依恋。
所以,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会影响母亲对他们的态度。
Thomas和Chess发现大部分幼儿可以划分为三种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沉默型。
Kagan的气质假说认为沉默型儿童易被划入回避型依恋。
大量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幼儿易表达消极情感的气质维度会影响母婴互动质量,特别是易怒的表现会减少母亲的卷入程度,对依恋类型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3](3)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初环境,必然会对婴儿形成何种依恋类型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证实:婚姻质量对亲子关系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父母如果婚姻不幸福,幼儿经常看见父母令人恐惧的行为或受恐吓的行为,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难以形成,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关爱,由此,认为对父母的信任和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造成疏离感增强,产生回避型依恋风格。
(4)社会文化每一种社会文化都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和推崇的社会文化规范,所以,身处其间的个体其行为必然会带上此种文化的烙印。
德国父母鼓励孩子独立,虽花很多时间在家陪着孩子,但有一种保持较远人际距离的倾向。
而且断奶很早,使亲密接触减少。
[4] 这使得德国的婴儿比美国的婴儿在与抚养者重逢时表现出更多回避型依恋的行为特征。
2.3.父母对儿童退缩行为的归因与其父母情绪反应的关系通过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父母没有否认天性与环境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多数父母不能确定退缩行为的持续性,即认为可能是暂时现象,也可能会保持存在。
一方面,父母越倾向于认为退缩行为是环境造成的,就越倾向于这是一种暂时现象。
另一方面,父母越倾向于认为认为儿童的攻击和退缩行为是一种持续的,故意的,他们对相应行为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就越强。
[5](三)已有研究的局限过去对退缩行为的研究大多数从一个角度来揭示,即从儿童自身的因素出发,或者从外界环境因素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的相互影响出发。
而较少地把儿童自身的因素与外界环境结合起来,以一种互动的角度来研究退缩行为。
依恋理论在近20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深入到研究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可以预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哪些具体方面,但是依恋与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不安全的依恋是否就决定了不良的社会行为?它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人的社会性行为的?三,研究假设与方法假设学前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与回避型依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那么,它们之间的影响路径是否是(1)婴儿的沉默型气质决定了婴儿的早期行为抑制。
而婴儿的早期行为抑制所表现出的安静,难以见人就笑,不喜欢被人抱的行为表象则使父母对他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发生变化,父母不喜欢与婴儿亲近,与婴儿的身体接触少,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不敏感,从而形成一种回避型依恋。
(2)由于回避型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的影响和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幼儿表现为行为退缩,不喜欢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缺少交际能力。
(3)幼儿的行为退缩又使父母和同伴无法轻松自然地与之接近,进一步强化了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及同伴之间的交往策略,这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回避型依恋。
本次研究采用向幼儿父母问卷的方法进行,得到原始资料,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最后得出结论。
问卷法所编制的问卷包括幼儿婴儿时期的一些表现和父母的反应及教养方式;幼儿平时在家庭里的表现和父母对他的态度;当幼儿的行为与家长的期望有大的差距时,家长的反应等方面。
四,论文进展与进度安排(1)12月20日之前,拟订关于幼儿依恋类型与退缩行为关系的问卷。
(2)12月20日—11月14日,在实习期间,对在园幼儿父母进行问卷,并且收集问卷,进行初步分析(3)2月15日—3月20日,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撰写。
(4)3月21日—4月27日,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
五,论文框架一.关于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一),定义,表现(二),研究的现状,包括产生的原因与研究的不足二,关于回避型依恋(一)定义,表现(二)研究的现状,包括产生的原因和对幼儿的影响三,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与回避型依恋的关系研究(一)提出假设(二)分析问卷,得出结论(三)分析观察表,得出结论(四)讨论,论证假设四,对回避型依恋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的矫正参考文献:[1] 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0(2):26-32[2]郑淑杰张永红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2003.(3).15-17[3]Vanden Boom DC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ment and month-ering on attachment and exploration ; An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sensitive resposiveness among lower-class mother with irritable infants [J] Child Development ,1994,65(5);1457-1477[4]Grahame Hill ,Advanced psychology through diagramas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77-82[5]双赫谷传华陈会昌等父母对儿童攻击和退缩行为的归因及其与父母情绪反应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69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