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

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

摘要实证研究中,在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内的现状,做了大量的研究,逐步形成适应国内的依恋理论与实证的体系。

本文从依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理论上介绍了不同学派的依恋理论观点,包括精神分析学派、习性学理论、认知理论等,各个理论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总结了各学派的成就和不足。

实证研究介绍了依恋的研究方法、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包括:依恋与友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青少年犯罪、依恋与欺负行为、依恋与认知等,在相关研究中,介绍了依恋与各个领域的关系,文中整合了前人的成果,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

在最后,提出了对依恋的展望,包括:依恋与家教、依恋的代际传递、依恋的纵向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这几项是对依恋研究的一点体会,本人认为依恋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和相关的研究中,应该使依恋的研究成果走入实际的家庭教育和个人自我提高,使依恋的成果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

引言针对国内的现状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依恋的形成上、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对社会性的影响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个性发展、依恋与犯罪、依恋与家庭教育、依恋的代际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

但是,依恋的研究还集中于儿童早期,对青少年及成年期的依恋较少。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依恋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窗口,揭示不足,以备后来的学者能在此基础上对依恋研究有新的突破;总括了理论的成果,还将实证相关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使依恋研究不仅停留在学术界,还能更有效的指导生活。

一、概念分析(一)儿童依恋的界定1.依恋的提出关于母婴依恋的研究,是从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开始的。

鲍尔比基于他的文化观和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依恋与失落》一书里,从生态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精神病学以至控制论、信息论角度,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

依恋最初是由鲍尔比(J.Bowlby)提出,用以描述母—婴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

其实鲍尔比(Bowlby)的初衷并不认为依恋仅指婴幼儿期才具备,他认为依恋是伴随整个童年期,直至成人。

2.广义的理解广义的依恋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局限于婴幼儿期。

如张春兴(1992)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1)依恋关系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人在其他社会情境中满怀信心和胜任力地去参与。

2)依恋对象的作用是“安全基地”,是保护,是对压力、焦虑的自然遮挡。

同伴和老师的作用不被当作依恋关系的核心。

3)照看人在孩子有压力时,作为安全和安慰的源泉的心理支持性是依恋关系与其他关系的不同之处,是依恋对象与其他社会支持者的不同之处。

无论广义、狭义的依恋,突出地表现在当事人遇到压力、困难时,是否会寻找某特定对象的保护、支持,遭挫折时依恋对象的安慰最为有效。

3.狭义的理解狭义的依恋指婴儿与第一照看人(往往是母亲)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状态,表现为分离时的紧张和寻找,重逢时的愉悦和轻松,并对陌生人形成一种排斥倾向,如恐惧感,可见依恋对象能给婴儿提供一种安全感。

它是亲子关系稳固的标志。

(二)儿童依恋的类型关于依恋类型的确定,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Ainsworth)的工作最具有经典意义。

他创设“陌生情景”,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抵抗型依恋。

1990 年,Main 等提出依恋的第四种类型,即混乱的依恋或不安全——解体型依恋。

安全型(secureattachment):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

回避型(avoidantattachment):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的人际关系趋于冷淡, 疏远。

抵抗型(resistantattachment):抵抗型依恋儿童表现出依赖、退缩的特征。

不安全——解体型(disorganizedattachment):不安全——解体型依恋儿童对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近或接触, 与陌生人交往少, 不友好。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常常是以上三种类型儿童的混合特点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稀奇古怪的行为。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与主要抚养者在亲密的联系中尽量形成安全型依恋,有利于其人格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要避免形成不安全型依恋,以免使儿童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和精神障碍。

(三)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模式:第一:前依恋阶段(从出生到6 周)婴儿生下来就有一种有助于依恋情结发展的内在行为。

(举例说明)第二:依恋开始形成阶段(6 周至6-8 个月)婴儿开始能对熟人和陌生人分别做出不同的反应,对父母做出依偎亲近的反应,对陌生人显示警觉的神情,但母亲离开时不会“抗议”,表明依恋尚未形成。

第三:依恋形成阶段(6-8 个月至18 个月)婴儿对熟人产生依恋,并表现出分离焦虑。

第四: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 个月至2 岁及 2 岁以后)儿童约2 岁的时候,由于语言和表征能力的迅速发展使他们开始理解母亲离开的原因,并能预测她会回来,因此,抗议减少了,婴儿开始使用谈判策略。

(举例说明)(四)依恋的研究方法1.陌生情境法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Mary.Ainsworth,1969)及其同事首创了“陌生情境”法(strangesituation),使依恋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陌生情境”法设计了一系列的情境变化,以此激活婴儿的依恋系统。

2.儿童依恋行为的分类卡片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attachment Q Set,AQS)是继“陌生情景法”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公认为有效和可靠的儿童依恋行为测量工具,它克服了陌生情景法生态效度上的缺陷,主要是测量家庭环境中1~5 岁儿童的依恋行为。

通过吴放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Q—Set 分类卡片适合中国儿童依恋类型的检测,它广泛用于评价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行为,亦用来评价儿童与保育人员之间的依恋关系和跨文化研究。

AQS和陌生情景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它符合依恋理论的假设,即在外部环境不发生急剧变化的条件下,童依恋行为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接下来指出AQS的优点和缺陷:AQS 的优点在于:首先使用方便,一般了解儿童行为的成人经过简单的训练便可有效的使用它。

其次适用于小样本甚至单一研究对象的情景。

其三是具有启发性特点特别适宜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思想和假设。

最后AQS 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分析,使这一方法更为实用。

不过,须要说明的是,AQS 具有强迫选择和分类的性质,限制了被试的自由反应,并有可能遗失重要的信息。

3.表征测量法表征测量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相类似。

主要采用几个经典故事,通过对儿童反应的观察,来测量儿童的依恋及其内部工作模式。

Bretherton 曾编制了 3 个故事来对儿童进行测量。

三个故事如下:故事一:受伤的膝盖;故事二:,卧室里的怪物;故事三:分离和重聚。

通过对这三个情境故事的不同反应来划分他们的依恋类型。

解释——主题统觉测验:H.A.默里于1935年为性格研究而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

简称TA T。

其方法属于投射技术。

全套测验共有30张比较模糊的人物图片,其中有些是分别用于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的,有些是共用的。

测验时让被测验者根据图片内容按一定要求(被试者看一张图片,然后据以讲个故事,故事的叙述应该包含四个基本维度:(1)图片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境;(2)图片中的情境是怎样发生的;(3)图片中的人物在想什么。

(4)结局会怎样。

)讲一个故事。

被测验者在讲故事时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图画中的主人公身上。

默里提出的方法是要从故事中分析一系列的“需要”和“压力”。

他认为,需要可派生出压力,而且正是由于需要与压力控制着人的行为,影响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通过主题统觉测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后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投射技术中的结构技法。

临床医学家还用这种测验结果进行病理分析。

4.成人依恋访谈法“成人依恋访谈”法(adult attachmeut interview,AAI) 是George 等人受习性学依恋理论的启示,于1985 年设计的一种用于测量成人依恋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个体对其早年依恋的回顾和描述以及对这些早期经验之于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来确定成人的依恋工作模式或依恋心理状态”。

5.成人依恋问卷法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努力,1993 年终于编制出了一种既能有效测量成人依恋类型又节省时间的工具,即“成人依恋问卷”(AdultAttachment Questionnaire,AAQ)。

二、理论研究(一)鲍尔比的依恋理论:Bowlby认为,依恋是一个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是倾向于寻求和维持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的亲近关系,特别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

依恋可以通过依恋行为表现出来,包括在独处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时,婴儿会哭泣,叫喊,追随,靠近,抓挠和反抗等等。

(二)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依恋就其实质而言,是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抚养者的一种情感联结。

也就是说,在精神分析学者看来,依恋是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在依恋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以及自居作用是影响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一样,也强调早期经验和喂养方式在依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但两者对依恋的实质、依恋形成的机制却看法迥异。

在社会学习理论者看来,儿童的依恋实质上是母亲满足其基本需要而获得的二级强化行为。

(四)习性学的依恋理论:习性学理论对依恋的基本看法是依恋具有生物学的基础,这些基础只有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才能理解。

(五)认知的依恋理论认知的依恋理论并不重视需要满足的作用,而是强调一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辨别力、记忆力等)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要想形成依恋,儿童必须具备两种基本能力:一是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儿童既不会发展对特定对象的依恋,也不会产生怯生心理;二是必须具备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

(六)几种依恋理论的比较与评价每一种依恋理论都从不同的视角对依恋的本质、产生根源以及内在机制做出了解释,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依恋的某些内涵和特质。

如: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探讨了依恋的起源和本质,认为儿童早期的依恋性质将影响其成人后的各种人际关系,这些思想为依恋的后继研究奠定了基础;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依恋的强化机制,认为依恋本质上是与需要满足相联系的二级强化为,并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依恋进行了更为精确的研究;习性学理论揭示了依恋的生物进化根源,强调了依恋作用的双向性,并运用“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依恋的心理机制;认知理论则关注认知能力在依恋中的作用,强调儿童具备两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是依恋产生的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