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品与商品经济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1.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总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市场机制在全社会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未来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思考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经济类型(形式)经济运行体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思考题: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干预相结合);德国、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同一劳动的两种属性)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它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坚实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也就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这种商品上时,商品就成为货币。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贵金属(黄)金(白)银为什么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原因:金银具有价值;金银本身的天然特性使其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

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它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原因: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并受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

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货币自身有一个计量单位,即需要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金条铸币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商业期票、银行支票、信用卡等)电子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替金属货币来流通,其数量应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贮藏手段: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它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货币贮藏的主要形式:贮藏金属货币或金条(金属条块)银行储蓄存款。

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只有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人们才愿意储蓄存款。

如果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人们就会去购买能够保值的物品。

思考题:能保值的物品有哪些?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支付工资、利息、债务、租金,以及商品赊买赊卖过程中的延期支付等。

支付手段职能突破了现金交易的局限。

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

但少数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如美元、欧元、日元等。

国际货币体系:后面讲授二战后,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元同黄金挂钩,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美元大幅贬值,西方各国的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逐渐形成以美元、欧元、日元等为主的多元世界货币体系。

3、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商品价格总额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随着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衡量指标是消费价格总指数CPI.货币供应量:某一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总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

货币供应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供应量应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保持币值和物价总水平稳定,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造成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通货紧缩与货币流通量的下降有关,会引致物价的下降,还通常伴有经济衰退的出现。

19世纪以来,英国、瑞典、美国发生过数十次通货紧缩,法国、德国、阿根廷、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等也都发生过通货紧缩。

财政货币政策:宽松的政策与紧缩的政策思考题:目前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财政货币政策?4、人民币及其国际化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诞生。

人民币是同黄金脱钩的现代信用货币。

(即不规定单位纸币含金量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以信用为基础,体现债权债务关系)人民币是二战后全球范围内最早发行的现代信用货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西方各国政府不再规定本币的含金量,而用现代信用纸币替代(与黄金挂钩的)传统货币。

二战后,为了稳定汇率,构建了新的国际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同黄金挂钩(规定单位美元的含金量),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各国政府规定本币的含金量,并同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1973年,固定汇率制度走向崩溃,黄金终于同货币脱钩,彻底地退出货币舞台。

人民币的两次飞跃:从计划经济下受到高度限制的货币到市场经济下充分发挥货币和资本职能的货币;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国家的普通货币、一国货币到国际区域货币。

未来:国际货币1558年,英国的托马斯·格雷欣提出“劣币驱逐良币”的命题;而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则执行“良币驱逐劣币”法则——国际间货币竞争法则。

1980年,克鲁格曼认为,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其单位交易成本就会越低。

1993年,凯文·多德与戴维·格里纳斯在《论货币竞争》中指出:在金融自由化下,小国、弱国货币的汇率风险越来越大。

他们进一步论证货币交易网络的规模效益。

经济学家预测:在国际间的货币竞争中,现存的90%以上的货币将趋于消亡。

欧元区国家原来流通的货币已经成为历史。

这是货币消亡的一个典型例子。

2000年,欧元宋鸿兵的《论货币战争》与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货币相比,人民币属于具有驱逐劣币能力的良币。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超稳定性、保值和升值性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

思考人民币的升值问题:是利或是弊?1994年1月1日,中国实行汇率并轨的体制改革,人民币自由兑换迈出了第一步。

1995年7月21日,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允许人民币同美元的汇率上调,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1美元兑8.28元降为8.11元,每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波动幅度限定在3‰.随着新的汇率制度的实施,人民币进入了渐进的缓步升值期。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最直接影响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的职能或作为资本获得利润的投资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或原适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动态过程。

一国货币的流通和投资范围越出国境向周边国家扩展直至演化为国际货币,是经济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目前,人民币的金融版图已越出国境,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地流通。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韩国、)的大量流通,便属于人民币的周边化。

(人民币在周边三地十四国的流通)按货币使用区域划分,货币国际化可分为周边化、国际区域化、全球化三个层次。

人民币国际化的地域“三步走”:准周边化到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和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要经历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职能“三步走”。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亚洲人民币”市场?人民币逐步成为东亚地区的核心货币乃至唯一的核心货币——人民币的亚洲化?人民币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货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