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
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在结构上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再通过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最后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
络子”,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在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三、重点与难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目标导入】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妙点揣摩】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

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拓展延伸】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

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

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我承认他这话。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

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

”——“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视野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茨菇()()晾去()辗转()韭菜()
2.请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作用吗?
3.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菜茨菇汤难以忘怀?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4.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成果采撷】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七、自我反思:
【相关链接】
未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