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十二社会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13十二社会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十二上古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词汇方面,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这里我们就上古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的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概略的叙述。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的词汇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语言。

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前。

我们在现存的史料中,很难窥见原始社会词汇的面貌。

但是,依理推测,汉语的基本词汇,绝大部分应该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存在了。

天文气象,应该是原始社会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

甲骨文中的日月风云雨虹蜺(霓)雪等字,在原始社会中应该已经存在相应的概念了。

甚至日夕晴雨的概念,也早已有了。

人称代词也属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词汇。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见,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朕、我”三字,“余”字用于单数宾格,“朕”字用于领格,“我”字用于复数主宾格;第二人称有“女、乃”二字,“女”字用于主宾格,“乃”字用于领格;第三人称未见。

原始社会应该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一、渔猎时代的词汇古人打鱼大约用两种手段:第一种是用钓,第二种是用网。

甲骨文的“渔”字写作:古人打猎的行为叫做“田”。

例如:庚申卜,狄贞王其田,[往]来亡(灾)。

(殷契粹编932,下简称粹)乙卯贞王往田。

(粹776)也叫做“兽”(狩)。

例如:贞王兽于乂。

(殷虚书契前编一,四四,七,下简称前)指明猎取某物时叫做“逐”。

例如:逐鹿,扮(奸)。

(前三,三二,二)贞我逐豕。

(粹九四八)也叫做“从”。

例如:西麋从。

(粹九七六)猎得叫做 ( )。

例如:吉,扮鹿十。

(前二,一六)贞其射鹿,扮。

(前三,三二,四)贞乎逐鹿,扮。

(粹九四七)也叫做“禽”。

例如:射又(有)豕,禽。

(粹九五0)狩猎的对象有鹿、麋、麑、狐、兕、豕、兔、雉、虎、象等。

例如:扮鹿一。

(前二,二三,二)扮麑一。

(前二,二四,一)二、农牧时代的词汇农牧时代的农作物,大约有下列几种:①禾,即谷子;②黍,即黄米;③稷,即高粱;④秬,却黑黍;⑤麦或来。

早期农牧社会的农具有耒耜和蜃。

后期有铫。

《淮南子·泛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

”蜃是蚌制的农具,以木制的叫做“橙”。

《说文》:“橙,薅器也。

”以铁制的叫做囚。

如:推引铫耨,以当剑戟。

(管子·禁藏)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

(管子·海王)君将戴笠衣褐,孰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

(晏子)古者寡事而备简,檏陋而不尽,故有檸铫而推桌者。

(韩非子·八说)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囚于是乎始修。

(庄子·外物)操铫囚与农夫居承亩之中。

(战国策·齐策三)燕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

(战国策·秦策四)耕作的行为叫做“”。

《说文》:“圏,帝圏千亩也。

”那是后起的意义了。

农牧时代,一般耕作都叫做“圏”。

“圏”在甲骨文里写作:象人手持耒的长柄而足踏耒的下端之形。

收敛叫做“啬”。

例如:贞今其雨,不隹啬。

(后下七,二)谷熟叫做“年”。

卜辞中的“年”是丰收的意思。

例如:庚申卜,贞我受黍年。

(前三,三十,三)贞不其受黍年。

(后上,三一,一二)古人在谷物收获以后,行登尝之礼。

登尝就是以新获的谷物荐于寝庙让祖先尝新。

例如:登来乙且。

(粹九0八)其登鬯于且乙。

(甲2407)其登黍于宗。

(粹一五七四)殷商时代畜牧大盛。

供祭祀的牲牢有牛,有羊,有犬,有豕。

牛为太牢,羊属少牢(写作 )。

牛类有牡、有牝,有犅,有特。

古人驾车用马。

卜辞中,马类有多种:驳、……、玛、……,等。

马牛的饲料叫“刍”。

卜辞中,“刍”用作动词,表示刈草。

例如:告刍。

(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三六,一四,下筒辑戬)勿刍。

(前四,九二,一)第二部分奴隶社会的词汇一般认为,我国从夏代(前2200年左右)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历经商代、西周、春秋,到春秋战国之交(前475年)过渡到封建社会。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语料是殷商的甲骨刻辞,未见到夏代文字。

一、表示阶级关系的词(一)统治阶级名称1、通称——后、辟、君、君子、大人、百姓“后”,卜辞中用以称先公先王。

周代以后指君主,人君。

“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

”(《尚书·梓材》)“辟”,天子或诸侯国君的通称。

“今至于尔辟,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

”(《尚书·多方》)——“辟”,指商纣王。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诗经·商颂·殷武》)朱熹集传:“多辟,诸侯也。

”“君”,卜辞中同“尹”,为高级官职名。

又指方国的君长。

周代以后,“君”为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也可指某个天子、诸侯或有采邑的卿大夫。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

”(《诗经·大雅·桑柔》)“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

”“卿士邦君麻冕蚁裳。

”(《尚书·顾命》)又用作动词,为君。

“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诗经·大雅·假乐》) “君子”,奴隶主贵族的通称。

“君子实维,秉心无竞。

”(《诗经·大雅·桑柔》)郑玄笺:“君子,谓诸侯及卿大夫也。

”“大人”,指奴隶主贵族中居高位者。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周易·乾》)“百姓”,奴隶主贵族的通称,多指百官。

“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诗经·小雅·天保》)毛亨传:“百姓,百官族姓也。

”2.最高统治者名称——王、天子“王”,卜辞中已有,用于称商王朝最高统治者。

周代以后,用于称周王朝最高统治者。

又增加为王和朝见(天子)义。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诗经·大雅·皇矣》)“莫敢不来王。

”(《诗经·商颂·殷武》)“天子”,天之子,用于称周王朝最高统治者。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诗经·小雅·雨无正》)3.诸侯名称——诸侯、公、侯、伯、子、男“诸侯”,由周王朝分封的各国国君。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诗经·小雅·雨无正》) “公”,卜辞中指先祖先王。

周代沿用。

又用作爵位名,多用于泛称诸侯及周王朝的卿士。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诗经·小雅·白驹》)“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尚书·金滕》)“侯”,卜辞中用于称商王朝各地的地方长官。

周代为爵位名。

也指诸侯。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诗经·召南·采蘩》)“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诗经·大雅·抑》)郑玄笺:“侯,君也。

”又表示为君,为侯。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诗经·鲁颂·闷宫》) “伯”,卜辞中写作“白”,指商王朝四域之外的方国或地域的首领。

周代指诸侯之长、首领。

叉为爵位名。

“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诗经·大雅·韩奕》)“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

”(《诗经·大雅·常武》)“子”、“男”,爵位名。

多为较小诸侯国国君。

从本时期古籍及铜器铭文看,“子”、“男”作为爵位名极少见。

铭文中有“录子”、“寺男”。

将“公、侯、伯、子、男”明确定为五等爵位名称,见于《左传》、《孟子》、《礼记》等书。

周代并无严格的五等爵制度。

“×子”、“×男”主要指×国国君。

4.次于诸侯的等级名称——大夫、卿“大夫”,诸侯国君分封的采邑之主,常作天子、诸侯的执政官员。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诗经·鄘风·载驰》)“卿”,大夫这一等级中地位较高者。

所分田邑较一般大夫多,在周王朝或诸侯国中多掌握国政。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诗经·大雅·荡》)5.统治阶级下层的名称——士“士”是统治阶级的下层,大多有谷禄或食田,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战争中充任车兵,有的充任低级官吏。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

”(《诗经·鲁颂·閟宫》)(二)被统治阶级名称1、通称——小人、民、氓、黎、庶人、庶民“小人”,和“大人”相对,指地位低下的、被统治的劳动人民。

“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

”(《尚书·无逸》)“民”,民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诗经·大雅·民劳》)“氓”,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诗经·卫风·氓》)“黎”,民众。

“群黎百姓。

”(《诗经·小雅·天保》)“庶人”,奴隶,平民。

“易女……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

”(《大盂鼎》)“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诗经·大雅·卷阿》)“庶民”,民众。

“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尚书·无逸》)2、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劳动者名称——农人、农夫、工“农人”,农奴或农民。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诗经·小雅·甫田》)“农夫”,农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诗经·豳风·七月》)“工”,卜辞中为管理手工业奴隶的官职名,也指手工业奴隶。

西周时沿用。

春秋以后,多指食于官府的手工业劳动者。

“史兽献工于尹。

”(《史兽鼎》)3、奴隶名称——臣、妾、徒、童、仆、人鬲、鬲“臣”,商代指男性奴隶。

也用作官职名。

周代以后,为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一般指官吏。

有时仍指男性奴隶。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不及其君,遇其臣。

”(《周易·小过》)“妾”,女性奴隶;“仆”,男性奴隶。

卜辞中已有,周代沿用。

“仆”又指驾车的人,车夫。

“我马誑矣,我仆蠎矣。

”(《诗经·周南·卷耳》)表示奴隶的意义时,“臣妾”、“臣仆”多连用。

“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尚书·费誓》)“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诗经·小雅·正月》)“徒”,服劳役的奴隶,战争时为步兵。

“造载徒四千。

”(《叔夷钟》)“公车千乘……公徒三万。

”(《诗经·鲁颂·閟宫》)“童”,有罪而为奴隶的男子。

“旅焚其次,丧其童仆。

”(《周易·旅》)“人鬲”,西周时对奴隶或俘虏的称谓。

简称为“鬲”。

“易……人鬲千又五十夫。

”(《大盂鼎》)春秋以后,不再使用。

二、政治区域名称政治区域名称,商代有“邑、鄙、方”等。

西周以后沿用。

西周初年,周王朝在其所征服的广大地区实行大分封,将部分土地、臣民分封给诸侯;周天子或诸侯又将王畿或封国内的一些地方作为采邑分封给子弟或卿大夫。

这种封国采邑制度,反映在词汇里是增加了一些新词和使原有的一些词增加了新的意义。

反映周代政治区域的词汇主要有:畿、国、邦、家、邑、都、中国“畿”,指周天子所领辖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方。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经·商颂·玄鸟》)“国”,周代指天子或诸侯所领辖的整个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