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购物狂欢”度量治理格局盛玉雷①“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已经热起身来,积极准备。
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
②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
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
“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
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
以“双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理层面发生的变迁。
③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
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
如今,快递瘫痪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多部门主动作为,对消费陷阱强化监管……过去8年的“双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5000万元到1200多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
④如果说“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
从一定意义上讲,“双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⑤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度过了廉价促销的早期发展阶段,今天的消费领域,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双11”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可能性。
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11”的发展潜能,就能架起一座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稳固桥梁,共同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⑥其实,“双11”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
以“双11”为契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就能激发更多增长活力,凝聚更多发展动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准备,“购物狂欢”有条不紊、社会从容自信的局面已经形成。
B . “双11”初创就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却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反映了社会心态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
C . “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考验着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对经营水平、承载能力、管理绩效、社会诚信的综合大考。
D .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了“双11”的发展潜能,使其度过了廉价促销的发展阶段,进入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双11”的发展演变,点明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意义。
B . 文章列举“天猫”平台交易额的增长数据,证明了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对“双11"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 第④段强调新时代要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主动谋划,携手加强社会治理,把论述引向深入。
D . 文章引用十九大报告,是为了从理论上证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目的是沟通生产与消费,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社会心态转为挑剔和平静,造成了“双11”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的滚雪球效应产生。
B . 虽然快递瘫痪等情形在现在的“双11”期间也会发生,但社会各方面应对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
C . 提高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能够使“双11"更加有条不紊。
D . “双11”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激发更多增长活力,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2. (10分) (2019高三下·北仑模拟) 阅读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材料二: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材料三:子曰:“事父母,几谏①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论语·里仁》)材料四: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注】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操劳。
③矶:激怒。
(1)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孝”的本质。
(2)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
三、诗歌鉴赏 (共2题;共14分)3. (8分) (2017高一下·曲靖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注释】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 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 . 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
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 . 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
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 .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暗用典故,写故乡五湖风光幽美,表达了自己将归隐田园的愿望。
E . 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2)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 (6分) (2017高三上·河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②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③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8分)5. (18分) (2017高三上·鸡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
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
”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
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
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
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
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
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
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
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
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
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
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
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
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
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
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
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
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
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
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
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
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
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
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