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1.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
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
”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
《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
似头。
似驼角。
似鹿眼。
似兔耳。
似牛项。
似蛇腹。
似蜃鳞。
似鲤爪。
似鹰掌。
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文辞类撰》卷二)●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
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3、充分利用文言虚词●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
相与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本)●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4、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五、标点古文的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
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刘禹锡集》)●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
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
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学剑,又不成。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一、古文翻译的历史●1、古时的古文翻译●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郑玄笺云:“我事女三岁矣,曾无赦令恩德来顾眷我。
”●2、古文今译的开始●1922年郭沫若《卷耳集》●二、古文今译的意义●为一般人阅读古籍创造条件●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三、古文今译的原则●1、直译与意译●直译: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意译: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采来采去的苍耳子,●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
●可怜我惦记那远行的人,●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
●郭沫若《卷耳集》●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
●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
●她的爱人不久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
●她在家中思念着他坐立不安,●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郊外来摘取卷耳。
●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见她爱人的英姿;●她在卷耳的银白色的花中,●也看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
●远方的山丘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马踌躇。
●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向她诉说别离羁旅的痛苦。
●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她终竟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
●直译的优与劣:●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意译的优与劣:●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3、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四、古文今译的方法●1、对●余幼时即嗜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
●2、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浅薄,不能深远地谋划。
●3、调●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呢?欺骗老天吗?●4、留●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孟子·滕文公下》)●译文:百姓盼望他像大旱时盼雨呀。
●5、增●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邵公谏弭谤》)●译文:京城的人没有谁敢说话,道路上(相见也只)用眼睛(示意)。
●6、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六、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1、信●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听到它们的叫声,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因此仁慈的人总是远离厨房。
●2、达●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译文一:姜氏什么满足的有?●译文二:姜氏有什么满足?●译文三: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3、雅●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李斯《谏逐客书》)●译文一:郑、卫两国好看的大姑娘不会住满后宫。
●译文二:郑、卫两国的美女不会住满后宫。
练习●1、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深泉泉上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者。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3、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吕氏春秋·去宥》● 4.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5、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6、晋王述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所受赠遗千数百条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时人未之达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选自王若虚《滹南遗老集》)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