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怎样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随着改革的发展,竞争已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些孩子争吃、争穿、称霸,这可不是我们提倡的竞争,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真正的竞争意识。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要培养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明天,每一位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1.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及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是竞争的基础,没有独立性就不可能有竞争意识。
而独生子女最大的弱点就在于独立性差,依赖性太强。
家长必须树立孩子“我自己来”的思想,必须培养孩子能够“我自己来”的能力。
2.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性和竞争意识的最好途径。
应该让孩子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通过适量的劳动(比如让三岁的孩子自己扣扣子、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自己洗脸等),再加上及时的教育,使孩子在幼年时就形成一种劳动意识。
这是孩子敢于竞争之本。
3.为孩子创造竞争环境家长可以把周围的独生子女组织起来,让孩子在伙伴中学习、游戏。
这样既培养了他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也使他逐渐树立起竞争意识。
4.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心创造性人才的一大特点是自信,培养独生子女的竞争意识关键也在于培养其必胜的信心。
在平时劳动、游戏中,让孩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对于孩子的弱点,家长不应指责,更不能嘲笑,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完全失望。
如果这样,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或与家长做对的情绪。
本文摘自《婴幼儿养育指南》,由中国妇女出版社授权摇篮网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变革速度加剧,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性。
让孩子学会竞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
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可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
竞争会使孩子认识到只有具备知识和能力才能领先,因而努力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可增强孩子的参与精神。
竞争意识可克服孩子的胆怯心理、保守心理和自卑心理,提高对于善抓机遇的意义的认识;3、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才能,会使孩子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4、可使孩子产生成功感。
孩子在竞争中所取得的成功感,会激发孩子进一步奋发向上。
5、可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
竞争者不能都取得胜利,竞争免不了遭受挫折。
从小品尝竞争失利的滋味,可提高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的承受能力;6、可增强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竞争可使孩子看到集体的力量、群众的智慧,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儿童竞争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实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坚持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较好的竞争能力。
1、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发展孩子个性,应从其本身的需要、兴趣出发,让孩子不但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更有几种特殊的才能和本领,具有较完善的人格。
能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往往强于他人。
个性突出的孩子,其自身往往蕴涵无穷的竞争力量。
2、鼓励孩子勇于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进步,没有进步则失去了竞争取胜的基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鼓励孩子多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使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不要用传统的现成答案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来限制孩子,束缚孩子的思维的手脚,当孩子表现出其“新思想”、“新发明”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孩子坚持探索。
3、转变观念,鼓励竞争过去我们常以“听话”、“乖”来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其实,这样的孩子对问题缺乏个性见解,对压力无力抗争。
从孩子未来生存发展来看,应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勇于迎接挑战、挫折与艰辛,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教室,走出家庭和社区,溶入社会,体验生活,体验竞争。
4、鼓励孩子相信自己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做人”,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正确目标。
相信自我,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竞争意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根本上失去了和别人竞争的能力,他必然不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甚至干任何事情都体验不到一种“把握感和成功感”。
5、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应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应该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正确看待超越和反超越;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取胜;竞争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单枪匹马的“强者”是孤独的,也是不会成功的。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等如今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孩子将来必然要为进入好的学校、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而和同伴展开竞争,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是否影响他将来在竞争社会中生存但孩子处处争强好胜固然也不好,怎样让孩子既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能让孩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连,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
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
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
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
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
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
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
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摘自新浪网)学习之路从“小事”起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一些家长最为关心的是认多少字、做多少题,却往往忽略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情感交流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忽视了“学习准备期”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兴趣养成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健康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养成,是最为珍贵的非智力因素。
一位有心的妈妈每次去超市买东西,都让孩子自己拿,动手挑,仔细看,一年下来,大量“图文对照”的生字被孩子认读熟记。
这位妈妈没有识字指标,没有背诵要求,更没有无奈的动笔抄写,但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在有意识地引导下,学会了和超市员工交流,认识商品标签上的文字和相关价格信息,轻松的购物实践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这位母亲的高明之处,是培育了孩子求知欲。
好习惯从整理书包开始书包是孩子们学习的必备工具,有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为了节省孩子的时间,会主动替入学儿童整理书包。
其实书包是一个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资源,明智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整理好书包,虽是一个简单劳动,却可以培养诸多习惯。
书包里的大小书本如何放置,怎样才能有效利用空间……这小小的书包里有把握时间的习惯,有自己动手的习惯,有整理检查的习惯,有思考动脑的习惯。
优质习惯会产生迁移的巨大效能,家长们从中应该能够获得一些启示。
现在不少本该在小学1年级便能轻松解决的行为习惯问题,比如坐姿、握笔姿势,却往往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中学都未能很好解决,最后演变成为“习惯公害”。
其实,这些习惯只要抓早、抓实,收效甚大。
和谐交往缓解入学焦虑父母能够创造机会挤时间,主动提供孩子情感交流时空的,现在并不多见。
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对父母和孩子,他们一起看电视连续剧《大姐》。
结合剧中纷繁多变的琐事和刻骨铭心的亲情,爸爸妈妈引导孩子主动与家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坦诚交流。
一段时间下来,“小大人”和亲戚长辈相处和睦,其乐融融。
与人沟通的本领绝对是孩子一生必备的能力。
对孩子从小渗透立身处事的规则,会使孩子在日后的校园生活中游刃自如,这其实也是保证学科学习重要的基础。
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情感交流能力的培养举足轻重,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能力,让他们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不妨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摘自《文汇报》)三大误区埋没孩子天性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错误做法。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
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
他还说,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相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己。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带着圆圆去智力测试。
而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难过不己。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